鄒應聞言,先是一愣,隨即恍然大悟,臉上露出了歉疚之色。
“陛下言之有理,是我太過衝動,未能細思。請陛下恕罪。”
“無妨,將軍心係百姓,此乃忠良之本。”
蕭啟年微笑著拍了拍鄒應的肩膀,兩人重新落座,氣氛逐漸回暖。
宴席間,他們談笑風生,不僅回顧了聯軍的戰鬥歲月,也展望了未來的和平願景。
然而,當鄒應將軍離去後,蕭啟年卻陷入了沉思。
他決定寫一封奏疏,正式向楚國皇帝楚贏表達感激之情,並承諾北元將銘記這份恩情,未來必當加倍回報。
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了朝臣們的耳中。
一時間,大殿之上議論紛紛,反對之聲四起。
“陛下,此舉不妥!”
一位老臣率先站出,臉色凝重,“楚國向來以我北元為附庸,屢屢壓榨,致使國庫空虛,民生凋敝。”
“如今他們雖有所援助,不過是杯水車薪,何足掛齒?我等豈能因小恩小惠而忘大恥?”
“正是!”另一位大臣附和道,“陛下若上此奏疏,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我北元無能,隻能仰人鼻息?”
蕭啟年眉頭緊鎖,他深知這些大臣的顧慮與不滿,但心中那份對盟友的尊重與感激,卻讓他無法沉默。
“諸位愛卿,此言差矣!楚國雖強,但我北元亦非軟弱可欺。兩國之間,雖有強弱之分,卻無尊卑之彆。楚贏陛下與朕,乃是盟友亦是朋友,他們在我北元危難之際伸出援手,此情此義,豈能忘懷?”
“再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北元雖遭天災,但民心未散,士氣猶存。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共度難關,何愁不能重建家園?又何須計較一時之得失?”
大臣們麵麵相覷,有的沉默不語,有的則依然麵露不滿。
蕭啟年見狀,語氣更加堅定:“朕意已決,此奏疏必上。爾等若再有異議,便是置國家大義於不顧,朕絕不輕饒!”
一番話擲地有聲,大殿之上頓時一片寂靜。
大臣們雖心中不服,卻也不敢再出言反對。
最終,這場激烈的辯論,以蕭啟年的堅持而告終,眾人不歡而散。
蕭啟年獨自留在大殿之上,望著窗外紛飛的大雪,心中五味雜陳。
蕭啟年其實心中也知道,大臣們所言不錯。
北元與楚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如同一根緊繃的弦,稍有不慎便可能斷裂。
他深知,今日的決定無疑是在這根弦上,又加了一重負擔,使得他與大臣們之間的關係,出現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