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位於漢江省北部地區,總人口800人,是漢江的人口大市!
但和人口大市不相匹配的是,人口多並沒有為文山帶來強大的經濟效益,反而成為文山發展的大包袱!
從94年開始,文山的經濟已經連續三年位列漢江的倒數第一了!
不提和省城,平州,寧川這幾個南部城市相比,就是同為北部城市的銀山,發展情況也比文山要好!
但其實文山也曾經發達過啊!
文山地區煤礦資源豐富,因此,從50年代開始,國家就在文山建起了鋼鐵廠,到了70年代之後,文山的鋼鐵工業已經非常的完善了。
但是自從改開之後,之前的計劃模式消失,全國開始進入市場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文山卻沒有及時的調整過來。
80年代還好點,畢竟之前的幾十年的積累還在。
但是進入90年代,尤其是從92之後,文山的情況愈發的嚴重!
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產品低端,管理混亂等等。
這些老國企身上的毛病,在文山鋼鐵廠上體現的淋漓儘致!
幾十萬產業工人,就是壓在文山身上的巨大的包袱!
或許有人會說,你祁同偉隻是縣長,不是市長,你考慮這些有什麼用!
但,
真的不能不考慮啊!
因為這關係到神起縣未來的發展!
文山有四區四縣,四個區是市區,而四個縣分彆是雲麻縣,神起縣,古龍縣,白山縣。
當初在文山發展鋼鐵工業的時候,上頭就對文山有過規劃,
即,鋼鐵產業在市區發展,四個縣為市區保駕護航。
怎麼才能保駕護航?
幾十萬工人你需要吃飯吧?飯從哪裡來?
幾十萬人需要的肉食不少,肉從哪裡來?
就從周邊的四個縣來!
更通俗的一點就是,四個縣要著重發展農業,養殖業這些!
在計劃時代這當然沒問題,但現在不是已經進入市場時代了麼!
這樣就出現了巨大的問題了!
市區的鋼鐵產業在市場競爭之下日薄西山,隻能苟延殘喘,這讓四個縣的農業產業沒有了市場,於是,四個縣也隨著市區的落後也沉寂下來。
在過去這麼多年裡,這幾個縣難道就沒有想過改變嗎?
當然想過啊!
比如80年代,當時在文山工作的趙安邦,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就和錢惠人商量要改變這些。
機緣巧合之下,兩人認識了3756廠的黨委書記馬達。
3756廠是是一家由漢江援助的,位於西南某省的軍工廠。
在市場大潮之下,3756廠出現困難,部委批準其軍轉民。
但新廠的地點是在原廠的隔壁縣,一片荒蕪。
3756廠4000多號人,都是從漢江出來的,對於新廠的地址非常的不滿,當時身為黨委書記的馬達,察覺到這麼下去不行,要出問題,
再加上他覺得新廠的地址也不好,於是秘密的回到漢江,看看能不能有什麼辦法解決。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和趙安邦,錢惠人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