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從炎洲出來的向缺,自然沒有聽到常月仙和離火星君間的交談,如果要是讓他聽到那句“不虧”的話,可能向缺的思緒就會延伸出來很多了。
到了炎洲外海,向缺調整下方向就朝著長生天內陸飛了過去,老黃皮子和申公象已經離開快一月了,向缺估計這兩人整不好都得給他上好幾炷香了,所以得趕快找到兩人一樣,要不然這也太晦氣了。
總得來說,這炎洲一行的話他還是挺滿意的,不但誅仙劍被煉成了,地心熔火還被他給撿漏了,可以說是賺的盆滿缽滿的了,絕對會讓人羨慕的連眼珠子都掉出來的。
下一步,如果要是有可能的話,向缺想著千年內能把另外兩把四絕劍找到那就太美了,再不就是剩餘的帝君骸骨,隻是想歸想,這兩件事絕對沒有一個是能輕易完成的,但不得不說的是,如果千年內自己要真能得手的話,估計那時他也已經到了大羅金仙的程度,未來那肯定是前途不可限量啊。
正當向缺構想自己美好未來的時候,在他疾馳掠過的下方海麵,忽然有一道身影從海水下方“唰”的一下就鑽了出來,並且這人速度極快的在出水麵時,嘴就輕“叱”一聲,然後直接就朝著向缺拍出了一掌。
“轟”此人一出手,下方的海水都被帶起了一股巨浪,也向著向缺席卷而去。
當向缺察覺到這個變故的時候,對方就已經殺到他近前了,不過向缺並未太過驚慌,他的戰鬥經驗還是極其豐富的,當意識到有人襲擊之後,他直接就禦氣拔高了自己的身子衝向了高空。
“師尊料得沒錯,你居然真的沒有死在那個熔洞裡,然後還被你從炎洲給逃了出來?”已經守候在炎洲外海將近一月的靈仙,看見向缺後就打量了好幾眼,語氣滿是驚詫。
之前九華老母讓她守在這裡的時候,靈仙雖然沒有直說但還是覺得師父的這個決定好像有點多此一舉了,彆說是向缺了就是她自己落入岩漿湖也不可能挺過這麼長時間的,除非是他有什麼非人的手段。
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向缺不但手段非常,並且還將地心熔火給收了。
向缺陰沉著臉,眯著眼睛盯著對方說道:“你們方丈山的人還真是夠陰魂不散的,對我也太不死心了,竟然還派人在外麵守株待兔的等著我”
向缺挺失望的,他覺得自己冒險進入岩漿湖後,九華老母等人要是相信他已經隕落了,那事後肯定是會傳給將軍府,太乙仙門和龍宮的,那這麼一來搞不好他還能有一段很長的安全階段,隻要他小心翼翼點彆走漏了風聲,這些人肯定都會認為他已經死了。
隻是可惜,這個算盤打得挺好,但結果太差強人意了,方丈山居然還派人在炎洲外來守著他。
向缺的眼神迅速從靈仙身前挪開,然後審視著四周,當他發現這一片海域似乎就隻有對方一人時他就稍稍放鬆了一點,光是這麼一個大羅金仙的話,向缺還是有信心扛下來的,如果要是再多一人那他就得想想自己要怎麼脫身才是了。
似乎是察覺到了向缺這幅表情背後是什麼意思,靈仙就冷笑著說道:“暫且不說你是否能從我手下脫身,就說此地離著方丈山也不過就兩日距離,如果是我師尊想要全速趕來的話,最多不過兩息的工夫,哪怕就是我同門師兄們也就兩炷香的時間而已,就你覺得自己可以在兩炷香之內從我手下逃脫,又或者是將我給殺了?”
向缺挑了下眉頭,說道:“為什麼不能?”
“你簡直是太癡心妄想了……”
向缺確實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於此同時,靈仙的身形略微一晃,隨即從她的身體兩側又分彆衍生而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靈仙,這女人也是夠聰明的了,先前在岩洞的那次交手,她基本就品出來了向缺這個金仙她是不能以尋常眼光去看待的,不然吃虧的肯定是她自己。
所以靈仙幾乎在和向缺遭遇後的第一個照麵,就拿出了自己的最強神通。
但就在靈仙幻化而出另外兩道分身的時候,在她身體四周的所有範圍內,突然“轟”的一下就燃燒出了一大片的火海,這火海燒範圍非常大,將靈仙和兩道化身的四麵方全都給圍困住了,並且火勢隨即就向內一收,範圍呈現出了縮小的趨勢。
“唰”緊接著,向缺迅速展開道界一下子就將對方給收了進去,道界當兩把仙劍已經蕩漾出了一片片的劍光,並且瞬間就和天火的火光摻在了一起,然後一股腦的席卷向了對方。
向缺的這個策略在對方人一出現之際他就已經在自己的腦袋裡瞬間就形成了,像如此強悍的大羅金仙,你是不可能給她充足的時間來施展神通和術法的,想要乾掉對方的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在她來不及施展的時候自己先下手為強,讓她疲於應付之下,儘快將她給誅殺了。
所以,向缺也幾乎是在出手之時就展現出了他的兩大殺器。
果然,靈仙有些應接不暇了,地心熔火和九方天火雖然沒能將她瞬間就給煉化了,但兩大天火夾擊之下卻完全的將她的出手給束縛住了,本體加上兩道化身剛一施展神通,就被天火給化掉了。
並且,青山和誅仙兩劍還在天火外不停的輔助性攻擊著,已經有多道劍光落在了靈仙的身上。
其實還有一點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靈仙在向缺的道界裡,有一部分實力被他給壓製住了,不可能展現出自己的全部修為。
這些不過都是發生在了電光火石之間,也就是眨眼的工夫靈仙就呈現出了劣勢,雖然她還不至於當場斃命。
可向缺也不隻是就準備了這兩手。
因為在他的道界當,最大的殺器不是來自於那兩把仙劍的。
而是在西天煉獄當所形成的十層地獄之的第一和第二層煉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