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人王文龍認識,名叫張燮,是漳州龍溪縣人。
之前王文龍在高宷府上做事時就和他有所往來,還不是王文龍無意中遇到的,而是張燮主動來找。
張燮出生於官宦世家,曾祖父、伯父和父親全都考中進士。
不過張燮的父親卻在三十歲時就被罷官。
張燮自己在文章記載他的父親張廷榜是被“無故罷官”,但其實看看那年發生的事情就能明白。
那正是萬曆九年,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的時候。伴隨著一條鞭法,還有一個考成法,會對各地的官員進行嚴格考績。
當年張廷榜擔任鎮江海防同知,下屬丹陽、當塗兩縣被海盜襲擊,張廷榜就被牽連,連降三級調用。
這明顯是被張居正抓了典型。
張廷榜是舊官僚遇上新製度,不適應,隻能自道倒黴。
但張廷榜被調去管邊防雜職卻心中煩悶,他想到自己進士出生直接被擼到這種級彆,一生氣索性辭官回家。
而張燮自幼通經史,看到父親“不善事上”而被論罷的經曆,可能也是被父親從小教育做官不好乾,反正家裡有錢,於是對於做官也沒什麼興趣。
張燮二十一歲中舉之後就沒有再去科考,而是在家裡潛心著書,還在漳州同名流一起開了詩社。
他對於曆史和漳州海貿情況非常感興趣,看到了王文龍所寫《葡萄牙國史》之後就主動找上王文龍。
在漳州時張燮和王文龍就有些交情。
王文龍也樂於和張燮交往,因為他知道張燮在後世曆史之中留下過一本真正的大作——《東西洋考》。
這本著作在原曆史之中要在十幾年之後才能寫出,內容涉及明代後期海外貿易的交通、曆史、地理、經濟以及海洋航線基本情況,是後世研究中外關係史、經濟史、航海史、華僑史必讀資料。
而經過和張燮的交往後王文龍也很確定,寫作此書的張燮是此時八閩研究海外情況和經商掌故最優秀的人才。
由他來執筆主編《旬報》的新聞板塊絕對是最佳人選。
王文龍讓已經在《旬報》編輯部混熟悉了的張燮帶著席浪仙去熟悉工作環境,然後才詢問一下鄧誌謨他所做書籍的消息。
他一問才知道,自己離開福州這一段時間,他所寫的《歐體楷書九十二法》正版書籍銷量已經突破萬冊。
這在蠟版印刷使用之前簡直是個不可想象的數字。
雖然王文龍的書稿利潤不過是三百多兩,可是餘象鬥用的蠟紙和油墨也是從王文龍這裡購買的。
這也是王文龍必須給鄧誌謨配備幾個副手的原因,因為王文龍手下的許多生意都在由鄧誌謨幫他經營。
此時王文龍手下的幾家作坊,王文龍的平均占股都在五成左右,伴隨著蠟版油墨技術的飛快普及王文龍的身家已經超過六千兩。
跟隨他一起做事的鄧誌謨以及王家也全部躋身豪富之列,鄧誌謨以及王金貴都已經在福州置產,王平保一家人也被接來福州。
而王文龍的名聲也伴隨著他所寫書籍的火爆,繼續在百姓之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