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漕運海運_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 第395章 漕運海運

第395章 漕運海運(2 / 2)

一段時間的折騰倒是讓王家上下都充分意識到家中有個孕婦是多大的事情,沈宜修深受影響,端正態度,自覺把幫李國仙安胎當作家中頭等大事。

轉眼李國仙懷孕也已快四個月,肚子漸漸顯懷,吳有性到府上看診幾次,確定李國仙的胎氣已經安定。

王文龍也鬆了一口氣。

接下來幾天,王文龍才得以開始安排赴京上任的事宜。

這時已經到萬曆三十三年的春天,王文龍沒有時間坐船慢吞吞的從京杭大運河北上了。

他頗為擔憂的對嶽丈說起此事,李旦思索一陣,問道:“現在正值春季,賢婿若要求快,倒可以試著走海路。”

“海路?北上京城還有海路可走嗎?”

王文龍倒還真沒有這方麵的認識。

李旦解釋:“走海路是從福建去往京城最快的路線,若隻用來運人的話,相當方便,但是運貨就差上一些,畢竟隻有春天才有好風。”

王文龍奇怪:“就在大明的海域之內航行還要等什麼好風?”

李旦笑道:“賢婿難道以為這大明沿岸海域都是好行船的?若是如此,那也沒有修運河、備漕工的必要了。”

李旦一番解釋:大明的海岸線雖然長,但是真正方便行船的地方並不多。

大概以上海吳淞口作為中點,將中國大陸的海岸線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會發現吳淞口以南的海岸線上有相當多密集的港口,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海運都非常便利,但是吳淞口往北的港口就非常稀疏,後世整個蘇北以及山東南部都沒有好港口。

問題就出在吳淞口這裡,在吳淞口到連雲港之間的七百多公裡的海岸線是淮河與長江兩條大河的入海口,這兩個入海口不斷堆積泥沙,形成了連綿的灘塗。

後世計算這段灘塗占了全國沿岸灘塗麵積的四分之一,淤積快、沙脊多,後室可以通過強大的工程能力開出航道,通過衛星遙感指引船隻沿著航道行徑,但在這個根本就沒有衛星遙感的年代,船隻如果沿著海岸線北上,一過浙江進入青水洋就相當於進入了視野盲區,水下的沙洲甚至是流動的,船隻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擱淺。

中國古代的海運最初也是貼著鹽城,海州,膠州一帶海岸線航行。

但是隨著造船業發展,船隻越來越大,吃水越來越深,這一條海岸線航路的擱淺問題就越來越嚴重。

到元代吳淞口至連雲港一線就已經變成妥妥的死亡之路,“路多淺沙”、“其路險惡”,這年代又沒有海上遠程聯係的方式,船隻一旦在海麵上擱淺,船上人員基本九死一生。

而如今可用的南北航路是元代航海家用命才開拓出來的。

他們將船隻駛過吳淞口後就不再向著西北沿海岸線前行,而是尋找信風直接往東北進入黑水洋,之後直接拐個大彎抵達威海成山島一帶。

元朝使用海運漕糧就是走的這條線路,這段航線完全規避掉吳淞口至煙台以北的海岸線,事故率會大大降低。

李旦笑著對王文龍說:“聽聞朝中年年有人說漕糧海運之事,其實在海主看來,這還真是個辦法,就比如賢婿同那毛文龍做的運糧生意,那什麼黑水洋說是個洋,其實比之咱們福建洋麵、浙江洋麵要平靜的太多了,進入渤海更是穩的如同個小湖一般,從江南出發運糧去往山東遼東,隻要有老船工操船,從來沒聽聞有糧食漂沒的。向北方運輸難點還不在海上,反而是能否打點好關係。若是漕糧真改海運,想來能省不少錢財。也不知朝中大人物如何想的,當年為何要改海為漕……”

聽了李旦的解說,王文龍思索一番,很快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漕糧海運固然省錢,但缺點該是無法發展中原沿線……”

看看地圖就能發現元朝的運糧路線使得山東以南的河南、河北、安徽、蘇北大片土地完全在漕運線以外。

對於元朝統治者習慣南方征稅北方花,其他中原大地管不到的地方就丟給漢人世侯去統治,甚至元代連黃河都懶得休整,因為黃河泛濫並不會影響到江南的產糧區與元大都的安定。

結果就是元代的北方漢省基本被完全放棄,人口大量流失,王文龍記得到元末時山東人口才五百多萬人,河南河北陝西各自人口才兩百多萬,北地五省的人口總和還不到全國人口的三成。經濟凋敝,民生多艱,自然容易造反。

中原地區一造反,直接就把南北聯係給斷了,所以元朝的國祚也才一百年不到。

這樣一想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是有原因的,全國人口六七成集中在江南,定都在北方根本無法統治,一旦中原再次作亂,大明恐怕就要重蹈元朝覆轍。

而朱棣靖難之役從北一路殺到南幾乎暢行無阻的原因也容易理解了,當時北方大片土地都是無人區,朱棣可以很輕易的從京城直接帶兵跑到南京來和朱允文決戰。

(本章完)

:.



最新小说: 外室登堂入室?王妃不伺候了 假戲真做:和總裁老婆的甜蜜生活 重生洪荒證高端大羅 美強現任竟是我死了千年的仙夫 重回2010,躺平人生 【HP】愛我 她似朝陽炙熱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穿書反派,收徒主角做係統的主人 武道太難?可我有麵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