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三月末,王文龍來到萊州和毛文龍彙合,然後便乘船橫渡登遼水道,目的地是金州中左所,也就是後世的旅順口。
王文龍站在船頭眺望著波濤翻湧的海麵,毛文龍走到他身邊笑著說道:“剛才我們過的是隍城島,再往前去就沒有海島,而是渤海海峽了。”
王文龍好奇問道:“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老鐵山水道?”
毛文龍點頭笑道:“正是此地。”
船隻是毛文龍打點好的,總共有五條八百料的大船,全是走私船。沒錯,走私船,因為這時登萊之間有海禁。
大明洪武初年遼東地區還處於幾股殘元勢力的分割控製之下,明軍當時已經占領中原,但是山海關之外還有大量故元部落在活動,從山海關走陸路進攻遼東非常困難,好在因為多年的海運漕糧,當時大明境內有許多熟悉渤海一帶水文情況的水手。
朱元璋派大將盧龍率登萊和浙東舟師從萊州渡海入遼沈,一舉打下了遼東州郡,而當時的遼東久經戰亂、土曠人稀,物資供應不足,一切軍需補給都要依靠登遼海道從山東轉運,為了方便統一調配兩地的資源,朱元璋乾脆就將遼東事務分屬山東管轄。
遼東都司並入了山東行政區之後,登萊海道一度相當繁盛,但等到遼東的局勢穩定之後,兩邊就開始扯皮。
最開始山東的物資送到遼東由遼東都司的官員進行接收,但山東船運抵貨物,遼東官員往往對山東的物資挑三揀四,大勢盤剝,山東方麵意見很大。
幾十年後朝廷決定改革,改成讓遼東的船隻到山東去接收貨物,於是又變成山東官員對於遼東衛所兵大肆盤剝,貨物還沒出港就被扣下一成。
於是兩邊都搞不下去。
隨著大明建國日久,山海關一帶的局勢已經平靜,走陸路運輸補給遼東也十分方便,朝廷覺得管理海運太過麻煩,一來二去,乾脆廢止了登遼海道的糧運,隻有一些私人商販走這條水路進行運輸。
而到了嘉靖年間,倭寇擄掠山東沿海,加上登萊二府不少沿海浪蕩子入海成為海盜,還有許多在遼東駐守的衛所兵被虐待,於是偷偷乘船跑到山東,為了管理這些問題,朝廷索性在登萊實施了海禁。
於是一個相當扯淡的局麵就出現了:當年朱元璋把遼東和山東劃到一個省,就是因為從山東的登州萊州走水路很容易就能抵達遼東的旅順口。
而嘉靖年後,山東的官員管理遼東卻需要從山東起程一路往西,經過青州、河間、天津、永平,出山海關,然後才能到遼東的領土上。
全程無比費事,還不如直接從京師去遼東來的簡單。
而此時坐船走在老鐵山水道上,王文龍也深感大明的登萊海禁之荒唐。
登州去往旅順路上最凶險之處就是老鐵山水道,此處連接黃渤海,東西向水流極大,航運條件複雜,在後世也屬於海上交通事故高發地。
但有經驗的船工走這條水道完全可以將事故發生率降到很低,而且從登州出來就是廟島群島,一路上都有島嶼可以進行補給,老鐵山水道隻有幾十公裡長,再危險也就那樣。
連接登遼之間的海運危險固然有,但是比起閩浙百姓進入東海、南海遠販外洋的危險性絕對要低得多。
而更大的危險是自從明代放棄了登遼海道的所有功能之後,也就進一步放棄了此地的海防建設。
萬曆初年為了防備倭寇,還有一些南方善於水戰的水兵被調到登州和旅順駐守,然而因為官方實行海禁,水軍的訓練也不能正常進行,好不容易從南方招募來的水軍就那麼放在港口種地。
到萬曆末年,當地官員也不禁感慨:“南水兵二十年不聞水操,則與土兵何異?”
作為穿越者王文龍對這場景更是痛心,因為他知道在明末遼東戰事爆發之時,登遼海道會在倉促間再獲啟用,而當時的朝廷“船無一隻,水手無一人”,隻能倉促招人。
且海運補給也是一項專業工作,結果到天啟年間剛剛恢複登遼海運的衛所兵既沒有好船,也沒有大批運輸物資的經驗,經常讓整船整船的糧草暴露於風雨之中,海運損耗率高的嚇人。
王文龍現在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這一次在遼東的活動,能多少改變這樣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