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第五批民黨組織的護糧書生即將上路,書生們全都在蘇州的漕船衛所前列隊。
這些人中有些一看就是富貴人家的子弟,還有一些則穿著較為貧寒,甚至年級最長的有五六十歲,但所有人全都是意氣揚揚,在圍觀眾人的喝彩聲中滿臉的自豪。
說實話,去護送賑災糧北上是個艱苦的工作,哪怕是有仆人伺候的書生,也必須要跟著漕工一起走河灘、睡濕木板,深秋的天氣,漕船之上衣服永遠是濕的,身體不好的走不到一半就要凍出病來。
但即使這樣,也絲毫不能減弱書生們護送賑災糧的熱情。
甚至有貧苦地方的讀書人找人借錢做路費護糧北上,把糧食送到了地方之後還不能馬上回來,而是要在當地做生意,掙夠了回城的費用才能動身。
夏嘉遇今年二十六歲,昂首挺胸的混在即將出發的書生隊伍之中。他們要跟隨賑災糧去往曹縣,是走的最遠的一支。
護糧書生的想法也不禁相同,有些人去沛縣還願意,再遠一點都不想去了,但夏嘉遇卻是真心想要幫百姓做點事情,到達蘇州時聽說隻有去往曹縣的隊伍缺人,他二話不說就加入了。
眾人擠擠挨挨的站在河岸邊上,還有些人帶著的書童挑著糧食雜物,甚至有些賣零食的商販穿梭在隊伍中間,整支隊伍說是出征更像是要去秋遊。
突然一個書聲大聲道:“建陽先生同著葉社長來了。”
眾人齊齊的看去,就見王文龍、葉晝則以及落在尾巴後麵的一個儒生緩緩走來,王文龍還和那儒生笑著說話,似乎在介紹此間的情況。
來到“出征”隊伍前,葉晝則對王文龍以及他身邊的沈泰鴻笑說:“兩位誰來誓師?”
沈泰鴻連連擺手,笑著說道:“還是建陽來吧,我今日隻是來看看。”
王文龍看著那一個個滿臉自豪的儒生,走上兩步,朗聲說道:“今秋朱旺河口的運河就要完畢了,在接下來便是到明年開春的疏通工作,需要的民夫數量不會那麼多,運河完畢之後,下遊的農田積水也可以退去,幾縣的百姓已然可以回家。這次南直水災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百姓情況遠遠好於預期,這都要仰賴各位先生護糧的功勞!先生們辛苦了!”
“何敢言辛苦二字?”
“建陽先生上下奔走當為第一功!”
“此等事情,我輩義不容辭!”
“……”
書生們紛紛大嚷著回話,他們說的還真不是場麵言語,不少人並不是第一次參加護糧,最初北上時他們或許隻有沽名釣譽的心思,但當真正看到自己護送北上的糧食賑濟了百姓之後,眾人心中已經有了一份自豪感與參與感。
在場的人至少有秀才功名,對這種為百姓做事的自豪感分外迷戀。
這年代為什麼要求秀才可以見官不跪,因為這些有秀才功名的人接受過教育,在鄉野中有權威,掌握著輿論權力,個個都是儒家士大夫階級的一份子,他們都是被作為朝廷在鄉野間的毛細血管培養出來的。
但說是這麼說,作為江南文人,因為江南的讀書人數量實在太多,他們這些隻有秀才功名的書生,平時並受不到太大尊重,被教育了一肚子兼濟天下的誌氣,卻沒有參與時政的機會。
民黨組織的北上救災讓不少人第一次有了參與天下大事的感覺,自然讓他們興奮無比。
其實王文龍和葉晝則,這也是在挖掘曆史上東林黨的牆角,原本曆史上東林士大夫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力量,就是這群江南商紳給捧出來的,江南三生之所以願意支持東林,也是因為東林黨給了他們在政壇上大喊大叫、似乎是能做些事情的機會,而現在給他們這機會的卻是民黨。
經此一事,民黨的成員人數已經大大增加,分流掉了不少曆史上原本應該支持東林的文人。
王文龍和葉晝則各自講話之後,參與護糧的書生們還熱情不減,紛紛湧上來同兩人搭話。
王文龍不停的說道:“多謝你們,一路順風。”
“建陽先生,”夏嘉遇擠到王文龍身邊,滿臉崇拜的說道:“在下夏嘉遇,鬆江府庠生,對先生號召護糧的義舉佩服之至!”
“我不過跟隨呼喊而已,朋友也參與了護糧,咱們一般的都為百姓做了事情。”王文龍笑著說。
夏嘉遇心中隻覺十分光榮,忍不住想:“建陽先生果然高風亮節。”
王文龍則是暗想自己好像又挖掉了一個東林黨的牆角。
這夏嘉遇祖父是秀才、父親是秀才,兄弟是秀才,全家往上倒三輩,連個舉人都找不到,但夏嘉遇則是家庭中最開掛的角色,在原曆史上他四年之後就能考中進士,接著一路當到禮部主事,然後被東林黨保上考功員外郎、文選司代理選事的位置。
考功員外郎和文選司的官員都是掌握著京察的重要位置,能夠被東林黨人推到此位,夏嘉遇的能力可見一斑。原曆史中閹黨寫《東林點將錄》時夏嘉遇就被封做“地飛星八臂哪吒,吏部郎中夏嘉遇”,也是東林黨的一個乾員了。
現在這人卻明顯要被民黨所吸引了。
王文龍對此樂見其成,雖然民黨這個曆史上前所未見的黨派以後能有什麼出息他也不敢確定,但曆史已經證明了把夏嘉遇交到東林黨去,夏嘉遇的結局就是在黨爭之中被定罪充軍、憤恨而死。
一個優秀人才丟給東林黨,從生到死連個浪花都掀不起,於天下情勢真沒有什麼太大好處,純純浪費。
夏嘉遇能走上另一條路,說不定還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王文龍和葉晝則等到書生們全都出發這才離開碼頭,葉晝則還要去處理民黨中的事情,王文龍對沈泰鴻笑道:“我陪先生一起回歸元寺。”
沈泰鴻苦笑一下:“建陽還不放我?”
沈泰鴻自從被父親沈一貫強行蔭官後便絕了做事的念頭,他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於是轉而論道求佛。沈泰鴻對於佛教極其虔誠,他留到後世的文章許多都是為寺廟所寫的廟誌之類。
沈泰鴻這次來蘇州本來也不是摻和民黨之事的,而是受到了蘇州歸元寺方丈之邀前來看法事的。
歸元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四十年前以富豪把歸元寺的土地買下,改建為自家的宅院,取名為西園。
後來其子又將家中西園複改為寺廟,還叫做歸元寺,蘇州百姓則俗稱其為“西園寺”,就是後世蘇州城大名鼎鼎的古刹西園寺。
至於王文龍怎麼能消息靈通的截到去往歸元寺的沈泰鴻——因為那位捐出西園的富豪是徐樹丕的哥哥徐溶,如今西園寺的和尚都是徐家請來的。
沒錯,後世的蘇州第一園林“留園”隻是東園的一小部分,而大的仿佛包山包海的東園依舊不是徐家的全部園林,原本徐家還有一個龐大的“西園”和“東園”相對,隻不過徐家捐了而已……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