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為首?_朕真的不務正業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為首?

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為首?(1 / 2)

朕真的不務正業!

張居正現在一聽到這一句朕有惑,就是頭皮發麻,陛下您能彆有疑惑了嗎?!

張居正十分誠懇的說道“陛下,臣…為陛下解惑。”

張居正其實很想說,他不能解惑,陛下您能不能換個符合你這個年齡的問題啊!問的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個理想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悖論,這問的張居正都有點不那麼自信了。

朱翊鈞瞪著大大的眼睛,平靜的問道“朕曾聽聞,匪過如梳,兵過如蓖,土匪就像是梳子一樣劫掠,可是這軍卒行軍過境,則像是蓖子(梳虱子的密齒梳)一樣,搜刮的乾乾淨淨。”

“戚帥南平倭寇、北拒胡虜,約束軍兵嚴苛,不肯擾民一絲一毫,踐踏百姓一根稻穀以斬首論,南兵為當世雄兵。”

“倭寇橫行東南,狼煙遍千裡,民不聊生。”

“胡虜強掠西北,征伐十五年,軍民流離。”

“戚帥執掌南兵,南征北戰,可廷議之上,則是議論非非,以綴疣,多餘無用之物論之,戚帥及他執掌南兵,真的是綴疣嗎?”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張居正極為鄭重的回答道,意思是戚繼光不是綴疣,如果是他也不會讓戚繼光進京領賞了。

朱翊鈞立刻開口問道“元輔先生,以德何以治國?”

按照天下九經,修文以柔遠人的說辭,隻需要修德就足夠平息倭患和北虜南下了。

隆慶和議、俺答封貢,看似是修文以柔遠人的大勝利,但若非在宣府、大同和俺答汗帶領的北虜打了十二年,硬生生把北虜打成了筋疲力儘,若非此時戚繼光領三鎮總兵官,在薊州雲集十萬強兵,北虜會不會再次南下,劫掠關內?

一定會。

所以,小皇帝問,如何以德治國。

張居正沉默了片刻,俯首說道“陛下,臣不知。”

朱翊鈞又唰唰的寫了幾筆,開口說道“道德是最高追求,以德服人,以德治國,都是一種追求,是所有人心之所向,但是仍然要製定律法政令來約束,法,興功德震懾罪惡,律,定框架止爭執,令,令人知事。”

“道德在內,而律法在外,應當以律法限製人的行為,以政令來治理國家。”

“謂曰德定於上、法化於下,因事而製禮,當事而立法;道之以德,以律製人,齊之以禮,以法治國。”

朱翊鈞的觀點是以律製人,以法治國,對應的則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國。

他的觀點其實不稀奇,他不否定孔子說得對,將孔夫子的仁德高高舉起的同時,再討論實踐的問題。

漢宣帝曾經說過,漢家製度,王道霸道糅之,更簡單直白一些,就是儒皮法骨。

披著儒家道德的大旗,做著法家約束人的事兒。

張居正沉默了片刻,這種理論和實踐並重的思考,讓張居正思考了許久,才俯首說道“陛下神明夙悟,真天縱也。”

講筵還在繼續,在皇帝和首輔的一問一答中,一個時辰的時間,過得飛快。

朱翊鈞收起了所有的草稿紙,微微欠身,結束了今日的講筵。

“恭送陛下。”張居正長揖,等到陛下離開後,大明首輔才走出了文華殿,正中午的陽光的照耀之下,讓張居正有些炫目,隻是稍微停頓了片刻,他露出了一絲笑意,端著手,邁著四方步,四平八穩走向了文淵閣。

小皇帝認真起來,果然讓人非常放心,張居正已經看到了小皇帝的明君之相。

大明儒學士們,早就不在乎孔夫子的話究竟何意,大明皇帝何必在乎呢?

張居正是個循吏,他的政治主張也是重用循吏,而慎用清流。

循吏,就是守法循理的官吏,懂得變通、知道如何做事,做成事的更注重實踐的官吏;

清流,指那些遇事不講變通,一味尋章摘句、吹毛求疵、小題大做的官吏;

張居正是個循吏,他剛進文淵閣,就看到了中書舍人抱了一大堆的奏疏進了文淵閣內,這些奏疏,都是搭救雒遵、景嵩、韓必顯的奏疏。

一個時辰的時間,足夠大明的科道言官們反應過來了,三個言官彈劾一部大臣,遭削官身回籍閒住,大明科道言官們不搭救才是奇怪。

張居正打開了這些奏疏,思考了良久,並未下筆,而是每一封奏疏上,都貼上了一張空白的浮票。

他不太方便說話,譚綸是他張居正的人,處置雒遵、景嵩、韓必顯是陛下的決定。

空白浮票,其實是他知道如何解決,但是他不能說。

科道言官要搭救被削了官身,回籍閒住的雒遵、景嵩、韓必顯。

言官們上的奏疏,很快就流轉到了司禮監內,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們,對這些奏疏,統統畫了叉號,這是陛下第一次對外廷官員做出了處置,作為司禮監的太監們,守護皇權,就是太監們的天職!

這些奏疏最後流轉到了乾清宮內被李太後看到的時候,小皇帝正在咬牙紮著馬步。

站樁是一件很累很累的活兒。

李太後看著幾份奏疏看了許久,這是大明的糾錯機製在發揮作用,大明皇帝的決定,科道言官有權發言議論,而且這些奏疏說的很有道理,讓李太後有些猶豫不決。

禦史王時舉說大臣腹心也應當保護,以培國家之元氣;言官耳目也亦當愛惜,以伸國家之正氣。

大臣作為國家心腹,需要保護,這是國家的元氣,但是科道言官們是皇帝的耳目,就不應該愛惜了嗎?培養國家正氣了嗎?

今天信任大臣,而挫敗言官,是輕耳目之臣,讓腹心大臣安心,難道陛下隻要元氣,不要正氣了嗎?

如此做,恐怕朝中處世圓滑、阿諛奉承之流會越來越多,直言不諱、仗義執言之人會變少。

正氣之士會三緘其口,忠臣卷舌不言,真的對國家有利嗎?

謂曰恐從此脂韋之習勝,骨鯁之氣消。正士杜口、忠臣結舌,豈社稷之利?

脂韋油脂和肌膚。骨鯁骨氣和氣節。

給事中賈三近說部臣國之股肱,言官國之耳目,耳目之官職司糾正,平日餋其剛直之氣,寬其觸冒之罰。

大臣是國家的肱骨,言官是國家的耳目,耳目之官的本質工作就是彈劾,平日裡朝廷養著科道言官就是為了養言官們的剛正直諫不畏強權之氣,做自己的本質工作,還要被削官身回籍閒住?實在是太冤枉了,應當寬恕他們進言的責罰。

隻有這樣,以後科道言官遇到事才不會躲避畏懼,今天若是以彈劾大臣為由降罪,怕是讓諫臣們喪氣,以後就不敢開口說話了。

如果以後國家有了關乎於江山社稷的大事,朝廷有了大奸大惡之徒,誰還敢忠言上諫,來正朝綱,朗風氣呢?

謂曰他日雖國家有大利害、朝廷有大奸邪,誰肯進逆耳之規,以速取罪戾。

這樣的奏疏,李太後手邊有十幾封,都是在為三個言官求情。

清流之議,不做處置,他們還會連章上奏;皇帝還是不聽,他們就會在文華殿、奉天殿對著皇帝喋喋不休;皇帝還是不聽,他們就會到承天門前跪在地上,請命皇帝,皇帝不答應就不起來;皇帝還是不聽,他們就會絕食、撞柱,餓死自己也要直言上諫。

打著忠君體國的名義,做的卻沒有一件忠君體國的事兒。166小說

清流、科道言官,極為難纏,這也是為何嘉靖、隆慶都躲在後宮裡不出來見朝臣的原因,和他們打嘴仗,打不打,都是皇帝輸。

馮保看著那幾封科道言官的奏疏,開口說道“這些個清議,著實是顛倒是非。”

“陛下說的非常明白,處置三個言官,不是因為他們彈劾大司馬,而是因為他們在行族黨排除異己,而且是不贏絕對不罷休,如果不做處置,他們豈不是還要繼續連章彈劾?譚綸是個君子,他們就是欺負君子罷了。”



最新小说: 舔狗反派隻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四合院:天天釣魚,媳婦不肯離婚 開局強娶敵人老祖,我直接起飛了 重生1984:開局兄弟變成小舅子 小祖宗腰軟心野,江爺撩她上癮 勾惹上癮,冰冷總裁夜夜哭唧唧 開局給古人直播三國殺 快穿:假如我有後悔藥 大佬歸來,假千金她不裝了 捐了億萬資產後,穿饑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