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弘潤發現,當這個名字被人提出來後,原本正爭論不休的朝臣們忽然都沉默了,這讓他有些不能理解,為什麼楚使的隊伍遭遇襲擊,而另一名楚人卻有嫌疑?
“童公公,那熊拓何許人?為何諸位大臣會懷疑是這個楚人襲擊了楚使?”
趙弘潤小聲問道。
童憲果然不愧是天子身邊的司禮太監,知道地不少,見趙弘潤問起此事,遂低聲向他解釋。
原來,楚國的國體與大魏不同,因為疆域太過於遼闊的關係,先代的楚王分封了許多王族、公族子弟,賜予他們領地,也允許他們成立軍隊,用大魏這邊的話來說,差不多相當於藩王,隻不過楚國那邊對這些擁有領地的王族、公族子弟並不稱“王”,而稱呼為“君”,他們國家唯一的王,便隻有楚王熊澤。
楚國最大的王公貴族的一支,便是熊氏,羋姓。『注:古貴族的名字,最正規的叫法是“氏”加“名”。比如趙弘潤,若是他被寫入史書,那便是“皇子姬潤”或更古老點的“公子潤”,叫“趙弘潤”較為通俗。順便再提一點,“弘”這種相當於注釋輩分的添字,一般正式場合是不提的。』
而暘城君熊拓(羋拓),便是楚國王公貴族熊氏一支的血脈之一,他在封地就在潁水郡南,是近些年來與大魏打地最凶的一名楚國王公貴族。
據童憲所透露的,這暘城君熊拓與大魏有仇,準確地說,是與魏天子有仇。
因為在十年前,魏天子與這位楚暘城君熊拓聯手攻打宋國,一開始是約好平分宋國的,但是後來,魏天子滅宋的時候,在糧草方麵擺了暘城君熊拓一道,結果,這位暘城君熊拓白白替大魏當了半年的先鋒,打下了大半個宋國,最後卻因為軍中糧草供應不及的關係,隻好又退回了潁水郡,於是魏天子樂哉樂哉地將整個宋國收入了大魏的版圖,並更名為宋郡。
後來暘城君熊拓寫信要魏天子將半個宋國讓出來,可誰都曉得,吃下去的肉又豈有吐出來的道理?更何況是楚國這個潛在的勁敵,於是魏天子便以種種借口,據不交出半個宋國,哦,是宋郡。
於是乎,暘城君熊拓由此與大魏結仇,懷恨在心,這些年來沒事就攻打大魏,要不是大魏有個汾陘塞,恐怕還真有些難以抵擋暘城君熊拓這種惡狗似的撲咬。
也正是因為這樣,暘城君熊拓被朝中大臣們指為是這次楚使遇襲一事的嫌疑者之一,畢竟楚使的隊伍是從楚國的都城經過暘城君熊拓的領地,再經過汾陘塞這才抵達雍丘的,暘城君熊拓不是沒有機會在隊伍安插一些人手。
至於他為何要這麼做,這也並不難理解,畢竟他與大魏有仇,而單單他一個暘城君,是吞不下大魏這個龐然大物的,要攻占大魏的疆土,暘城君熊拓唯有聯合其他同宗族的叔伯兄弟,甚至是楚王。
而楚使的隊伍喪命在大魏疆域之內,這儼然會是一個楚國攻打魏國的好借口。
“熊拓亡我大魏之心不死,此事若真是他所為,恐怕我大魏要麵臨一場惡戰。”兵部尚書李鬻長長歎了口氣,旋即拱手對魏天子說道:“陛下,臣以為陛下應當即刻發國書向楚王解釋此事……”
“怎麼解釋?”刑部尚書周焉苦笑著說道:“無憑無據的,如何能使楚王相信是暘城君熊拓所為?”
“此言差矣!”兵部尚書李鬻反駁道:“無辜殺害楚使隊伍,這簡直就是有意要挑起魏、楚征戰。……我大魏沒有理由這麼多,相信楚王也能看清楚這一點。因此,臣以為陛下應當立即寫國書至楚王手中,打消他的猜忌,若是耽擱時日過久,等楚王那邊先察覺到了不對,反而顯得我大魏心虛有愧,到那時,楚王多半就會心生誤會。”
“臣以為,此刻並不能斷言是暘城君熊拓所為。臣懇請陛下允臣細查此事……”刑部尚書周焉搶話道:“若是事後查出此事乃大魏人士所為,而我大魏卻將此事汙於暘城君熊拓,到那時,我大魏又如何向楚國解釋這樁事?”
趙弘潤在旁聽著這些位大臣們議論紛紛,聽了良久總算是有了些頭緒。
原來這些大臣在爭論的,是應不應該馬上將這件事告訴楚王,又以什麼樣的說辭來解釋這樁事。
畢竟再怎麼說,楚使的隊伍是在大魏腹地雍丘附近被人截殺的,能做到這一點的,要麼本身就是楚使隊伍內部的人,否則,那就極有可能是大魏中藏著一股有意使大魏陷入戰禍的不明勢力。
而相比較是暘城君熊拓所為,後一個猜測更是叫人心驚,也正是因為這樣,刑部尚書周焉迫不及待想查清楚此事。
可難在難在,調查此事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萬一大魏這邊為了調查此事暫時壓下了消息,而楚國那邊卻得到了某些消息,那就麻煩了。如兵部尚書李鬻所說的,到時候,就算楚王從理智角度認為大魏不至於會做出這種事,也會因為大魏的隱瞞而心生猜忌。
哪怕殺害楚使對大魏來說沒有絲毫好處。
最終商議得出的結果,魏天子是聽取了刑部尚書周焉的建議:暫時先封鎖消息,由刑部主查此事。
沒辦法,畢竟楚使的隊伍是在大魏的腹地雍丘被截殺的,對此大魏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
倘若能及時找出證據,證明是楚暘城君熊拓存心嫁禍,那麼大魏自然可以抽身事外,隻要將這樁事告之楚王便是,自有楚王會懲處暘城君熊拓。
退一步說,倘若真是大魏國內某些狼子野心的不明勢力所為,那麼當務之急,就是揪出這幫人,拿這幫人去填平楚王的怒火。到時候大魏雖然也有連帶的責任,但終歸不至於釀成兩國兵戎相見的局麵。
可偏偏現實朝著最惡劣的情況演變,刑部尚書周焉調動兵衛徹查了方圓數十裡地,徹查了楚使的路線,查了整整半個月,卻仍然未曾查出究竟是何人所為。
這就麻煩了,因為一般出使他國的使臣,每過幾日都會寫信向本國國內回報出使進程的,如今半個月音訊全無,楚王豈會不起疑心?
最終,楚使隊伍遭遇襲擊全部身亡的消息還是傳開了,經大魏國內一些楚國的奸細,將這個消息傳到了楚國。
雖然並不清楚這件事在楚國究竟是掀起了何等的波瀾,但是結果顯而易見,楚國的那些重臣們認為這是一個名正言順攻打魏國的良機。
於是乎,在與魏天子有仇的暘城君熊拓的穿針引線下,楚國在九月下旬的時候召集軍隊,同時派人向魏國遞交戰書。
楚國,正式向魏宣戰!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