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ps:幾位書友好像搞混了,「認字」跟「學知識」兩者是不同的。』
————以下正文————
全國性的文化普及,魏國暫時沒有這個能力。
基於這個時代的整體狀況,趙弘潤認為,舉國有至少七成的百姓是不認得字的——他們會講魏國的語言,但是讓他們寫,十個有九個半是寫不出來的。
或許有人會覺得,魏人大多數都不認得字,那他們日常生活、購買必需品時又該怎麼做呢?
其實很簡單:依靠自己的身體。
比如文字中的「庹」,它就是代表成人並舉雙手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為何會在明明有「丈」、「尺」的測量基礎上還是出現了這種其實並不標準的測量單位,其實已不難猜測。
縱使是不識字的人,亦有他們的智慧。
而在剩下的三成中,又有約六七成左右隻認得幾個或者十幾個常用字,會寫自己的名字,隻有極少數、極少數人,才認得百餘個字、甚至是幾百個字,能夠順暢地觀閱書籍——這極少數極少數的人中,也包括了王族、士族,以及平民百姓當中那些不滿足於當前社會地位,希望通過念書、通過考舉來改變當前狀況的人。
而在這類人中,再考慮到那些有機會認字學文的富家子弟未必都有才華,因此,似介子鴟、張啟功等平民出身的俊傑,就顯得彌足珍貴。
幾日後,禮部便按照魏王趙潤的要求,將天下姓氏搜集到一塊,編了一本《百家姓》,與其說是書籍,倒不如說是薄薄的一本小冊子。
這玩意居然也能算做「書」?
當把這本《百家姓》遞給魏王趙潤時,禮部尚書杜宥的雙手都在顫抖,仿佛是有些惶恐不安。
還能是惶恐什麼呢?無非就是惶恐於他這位魏國的禮部尚書,為了王命居然編出這麼個玩意,這傳出去,那可是要被天下讀書人笑話的啊!
相比之下,趙弘潤倒是看得很滿意,美中不足的是,這天底下的姓氏攏共也就那麼些,以至於這本小冊子過於薄了,若是用於教材,趙弘潤並不滿足。
如何在加點分量呢?
當他把這件事說給內朝諸大臣聽了之後,介子鴟當即就笑著說道:“陛下,此事易兒,不如就在某個姓氏後加幾位我大魏的名臣、名將……”
這個主意好啊!
無論是趙弘潤還是內朝其餘大臣們,聞言均眼睛一亮。
就拿「趙」這個字來說,完全可以在後麵加上他趙潤的事跡,這也是一種揚名的方式——雖然趙潤本身並不在乎名氣,但魏國的子民,好歹也該對他們的君王有所了解吧?
“很好,就按照介子所說的辦!”
趙弘潤笑著拍定了此事。
於是乎,禮部又開始整理、撰寫。
足足編寫了兩個月,才編寫出第二版的《百家姓》,即在天下諸多姓氏的繼承上添注了名人——主要是魏國的名人,隻有在實在無法相提並論的情況下,才會選擇他國的名人。
就比如「呂」這個姓,雖然說趙弘潤的宗衛們當中,就有一個叫做「呂牧」的,而禁衛軍的尉官中,也有一人叫做「呂摯」,但這兩人跟「齊王呂僖」比起來,那可就是天差地彆了,因此,「呂」這個字的代表人物,魏國禮部並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隻能選擇齊王呂僖。
類似的,還有韓、楚、秦、贏等字。
在按照趙弘潤的意見給予修改後,禮部將第三版已比較完善的《百家姓》,送到了魏王趙潤麵前。
趙潤仔仔細細觀閱,並未發現什麼漏洞,便召來大太監高和,叫後者派人將這本《百家姓》,送至冶造局,由冶造局刻字、印刷。
以冶造局如今的技術工藝,活字印刷並不是什麼大的難題,他們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地選擇了鐵質的單個活字——當然,由於模具無法做到如此精細,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人工打磨。
沒過多久,第一版印刷的《百家姓》,便由冶造總署的署長王甫,親自送到了垂拱殿。
趙弘潤仔細翻閱,非常滿意地讚許了王甫。
而內朝諸大臣們,則對這本印刷出來的書籍歎為觀止——此前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先賢留下的經典,居然能通過這種方式,那個,印刷出來。
看著那本被年輕君主稱之為線裝書的《百家姓》,杜宥、李粱、徐貫等老一輩的臣子們麵麵相覷。
隨即,杜宥試探著詢問冶造總署署長王甫道:“王大人,敢問這種印、唔,印刷術,印刷這樣的《百家姓》,耗時需要多久?”
王甫雖然不是像陳宕、荀歆那類精於工藝的技術型官員,但是對於這個問題,他卻是了若指掌,畢竟這也是他的本分。
於是他想了想就回答道:“印刷並不複雜,隻要有活字模具,大概半天工夫就能排版,然後檢查錯字,再塗墨印刷,大概需要一整天吧。”
『一整天啊?』
杜宥、李粱、徐貫這幾位老臣對視一眼,臉上不自覺地露出幾分微笑:這所謂的印刷術,也沒什麼嘛。
畢竟他們手抄一本《百家姓》,也隻需大概兩、三個時辰,然而冶造局卻需要一整天的時間來印刷。
趙潤自然看得出來這幾位老臣的不以為然,心中暗暗一笑,故意問道:“王甫,印刷一百本《百家姓》,需要多久?”
王甫連忙躬身,在想了想後回答道:“回稟陛下,需要三日。”
『三、三日?』
杜宥、李粱、徐貫這幾位老臣臉上的笑容頓時一僵:僅僅三日,他們縱使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也抄不完一百本百家姓啊。
“那麼,一千本呢?”趙弘潤又故意問道。
王甫顯然也看出了點什麼,笑嗬嗬地回答道:“回稟陛下,十日足以!”
此時再看杜宥、力量、徐貫三位老臣,早已麵麵相覷地說不出話來了。
“這就是技術啊,幾位大人。”
看了一眼杜宥、李粱、徐貫,趙弘潤正色說道:“十日內,冶造局就可印刷一千本一模一樣的書籍,這是人力抄書所萬萬不能相比的……”
看著冶造總署署長王甫,心中想著冶造局所擁有的工藝技術,禮部尚書杜宥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忽然,杜宥想到了一件事:既然冶造局可以印刷《百家姓》,換而言之,其他的書籍他們也能夠印刷咯?
想到這裡,杜宥立刻詢問了王甫。
果然,王甫點點頭說道:“當然。”
杜宥、李粱、藺玉陽、馮玉等人對視一眼,心中咯噔一下。
在這個時代,相比較平民,文人還是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的——可能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有著不錯的品德,並不會輕賤那些連字都認不得的平民,但在其骨子裡,還是難免會認為自己比這些大字不識的農民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
這一點,縱使是像杜宥、李粱等老臣亦不能免俗。
可如今,冶造局利用印刷術,具備了在十日內就能印刷一千本書籍的能力,也必然會使書籍的數量過多,從而導致書籍的價格(非價值)低賤,可能低賤到連在田地裡務農的農民都有能力購買。
雖然似杜宥、李粱等臣子十分重視墾田的農民,認為他們是使國家富強的基石之一,但他們仍無法接受這種情況,在他們看來,隻有一小撮人出類拔萃的人,才有資格閱讀聖賢留下的書籍——如果你生來是農民,就該老老實實去田地裡務農,而不是用站滿泥土的手去觸碰先賢留下的經典。
這是這個時代文人的固有偏見,無法根除。
“陛下!”
冷不丁地,杜宥高呼一聲,朝著趙弘潤拱手而拜,讓後者嚇了一跳。
“杜卿?”趙弘潤驚訝問道。
隻見杜宥拱了拱手,一臉嚴肅地說道:“請陛下務必將冶造局那些印刷書籍的機械,交予我禮部監管。”
趙弘潤一聽就明白了。
很顯然,杜宥是擔心冶造局在有這個能力後,將魏國所擁有的書籍通通印刷個幾千份、幾萬份,廣發於民間,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王族、士族無法再壟斷書籍,未來二十年後,他們的地位將受到平民子弟的嚴重影響。
其次,所謂物以稀為貴,一旦書籍變得普及,縱使是前代聖賢遺留下的書籍,其價格與價值也難免出現影響,這對於杜宥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趙弘潤微微點了點頭,他也理解杜宥的擔心:萬一聖賢的書籍泛濫到平民百姓拿他當廁紙用,這非但違背了他印刷書籍的初衷,也侮辱了著寫這些書籍的聖賢。
不過在這件事上,他早有考量:“杜卿且放心,朕並不會坐視聖賢經典因為印刷術的出現而泛濫,縱使為了教授國民認字,朕也隻允許冶造局印刷像《百家姓》這類認字用的啟蒙書,那些先賢的書籍,朕並不會使其泛濫於民間。”
他做出這樣的決定,一方麵固然是為了安撫王族、貴族、士族,使其不至於產生驚恐;而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他覺得,魏國還沒到可以大量印刷那些聖賢書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