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他倆,對日後都不怎麼樂觀。
趙潤擠兌熊拓終將被楚東趕下太子之位,而熊拓則取笑趙潤身為‘魏國第一名將’,年紀輕輕就要被太子趙譽雪藏,二人相互嘲諷,相互傷害,爭得麵紅耳赤。
當時唯獨羋薑的情緒最穩定,甚至於,她更傾向於「熊拓失權、趙潤閒置」,畢竟前者是她的兄長,後者是她的丈夫,倘若熊拓失去了楚國太子之位,倘若趙潤被太子趙譽閒置,那麼對於羋薑來說,這反而是一件好事,畢竟這樣她就不用眼睜睜看著兩個生命中占有很大分量的男人為了各自立場而對立。
隻是羋薑萬萬也沒有想到,待這次返回楚東之後,她的堂兄熊拓,一改以往的無謂自尊,放下姿態,以真誠的態度打動了溧陽君熊盛,得到了熊盛的鼎力支持。
待若乾年後,在溧陽君熊盛的支持下,熊拓逐步收攏王權,漸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太子,且最終順利坐上了楚國君主的位子。
而她的丈夫趙潤呢,在魏國隨後不久的「三王之亂」後,亦有所覺悟,坐上了魏國太子的位子,並且在數年後魏王趙偲過世之後,成為了魏國的君主。
在魏洪德二十四年冬季的某個晚上,這兩個勾肩搭背喝酒喝到不省人事,對日後都頗為迷茫的家夥,在若乾年後,分彆成為了魏國與楚國的君主。
這是趙潤最後一次見到熊拓,同樣也是熊拓最後一次見到趙潤。
“……”
站在甘露殿書房的窗口,趙潤負背著雙手,回憶著最後一次見到熊拓的情景。
然而一晃眼十幾年過去了,物是人非,那一晚勾肩搭背,一邊飲酒一邊相互嘲諷的那個家夥,已在奪取彭澤縣的戰事中,在順利奪取了那座城池後因傷亡故。
唔,怎麼說呢,這很符合熊拓的為人。
跟齊王呂白那種選擇自刎的君主不同,熊拓誌求一生不弱於人,他是絕對不會選擇以那種‘軟弱’的方式來結束他自己的性命,他會選擇更轟轟烈烈的死法。
憑著趙潤對熊拓的了解,當熊拓決定禦駕親征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他可能並非是為了力挽狂瀾而禦駕親征,而是為了給自己選擇一個體麵的死法。
畢竟,魏軍能攻陷彭澤一次,就能攻陷第二次,楚國那龜縮在彭蠡郡的戰略,已證明隻是‘慢性自殺’而已,楚國想要自救,就必須擊敗魏國。
但問題是,楚國拿什麼來擊敗魏國?
是的,楚國無法戰勝魏國,縱使熊拓奪回了彭澤,也隻是稍稍延緩了楚國覆亡的命運而已——甚至於,哪怕熊拓在奪取彭澤縣時不曾受傷,他也隻能選擇繼續率領軍隊向魏軍反撲,要麼再收複一座城池,要麼,就在收複失地的途中戰死。
無論如何,隻要楚國無法擊敗魏國,熊拓的命運就是注定的。
相信這一點,熊拓本人應該也清楚。
當然了,話雖如此,但也不排除熊拓心中仍有一絲絲‘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僥幸與期待,奢望著通過這次禦駕親征,重創魏國,收回失地。
但殘酷的現實,卻讓這位楚國的雄主倒在了第一座被成功收複的城池,並未有奇跡發生。
『……』
在遲疑了半響後,趙潤邁步離開了甘露殿,朝著皇後羋薑的鳳儀宮而去。
待等趙潤來到鳳儀宮的正殿東殿時,他看到羋薑正在擺弄幾盆毒草。
注意到夫婿的身影,羋薑轉過頭來瞧了一眼趙潤,平靜地問道:“陛下此時不應該在甘露殿處理政務麼,為何會來妾身之處?”
趙潤沒有立刻回答羋薑,在足足沉吟了片刻後,這才說道:“熊拓……故去了。”
“……”
羋薑正在修剪那盆毒草的動作一頓,雖麵色依舊平靜,但眼眸中卻閃過幾分悲傷。
她輕輕歎了口氣,在沉默了片刻後,幽幽問道:“他……怎麼死的?”
見此,趙潤便將司馬尚那份戰報中的描述告訴了羋薑:“那個混蛋學我禦駕親征,可又學不像,才打下彭澤縣,就……”說到這裡,他感覺自己的語氣莫名沉重,便改變語調又說道:“話說回來,都到最後了,那混蛋還要崩碎我魏軍幾顆牙,就不能老老實實地投降麼?”
聽聞此言,羋薑搖了搖頭,放下了手中的剪刀,用平靜中帶著幾分悲傷的語氣說道:“那就不是熊拓公子了……”
聽著這句話,原本已打好腹稿準備勸說羋薑節哀順變的趙潤,此刻竟不知該說什麼,唯有點點頭附和了羋薑的話,感慨而惆悵地說道:“是啊,那就不是熊拓了……”
夫婦二人對視一眼,為之默然。
大概一個月後,在楚國向魏國投降之後,楚國太子熊辛乘坐船隻從彭蠡來到魏國的王都雒陽,拜見了魏王趙潤這位姑父,亦拜見了魏國皇後羋薑這位姑母。
縱使不看在羋薑的份上,單單看在與熊拓交情的份上,趙潤亦不會為難熊辛,在一番安撫後,就冊封楚太子熊辛為楚侯,得享彭蠡作為封邑。
此時隨同熊辛一同前來雒陽的,還有壽陵君景雲、新陽君項培、邸陽君熊瀝等一乾留守到最後的楚國將領。
不得不說,楚王熊拓的亡故,以及楚太子熊辛希望投降魏國的意願,徹底擊垮了壽陵君景雲、新陽君項培、邸陽君熊瀝等奮戰到最後的楚國將領,使得他們失去了保衛國家的信念,不得不為了自己家族而向魏國低下頭顱。
正因為如此,非但沒有看輕他們,反而給予了嘉獎,並稱他們為楚國的忠臣。
畢竟,似壽陵君景雲、新陽君項培、邸陽君熊瀝等人,他們對楚國、對楚王室確實已經做到了不離不棄、仁至義儘,若非楚王熊拓戰死於彭澤,若非楚太子熊辛一心投降魏國,相信這些位楚國將領仍會繼續抗爭。
為了表彰忠臣,同時也是為了向天下表明他魏國的器量,趙潤將壽陵、新陽、邸陽等城池,還給了景雲、項培、熊瀝幾人作為封邑。
記得當時,壽陵君景雲吃驚地詢問趙潤:“魏王陛下不怪罪我等,反而退回我等封邑,就不怕我等日後憑此反魏複楚麼?”
趙潤微微一笑,毫不遲疑地說道:“不怕!”
他確實沒什麼好擔心,畢竟景雲、項培、熊瀝,說到底隻是楚臣而已,為將足以,但卻不足以讓他們高舉反魏複楚的旗幟。
更何況,楚國投降後,整個中原就徹底歸屬他魏國所有,縱使地方上發生叛亂,又豈能撼動他魏國的根基?
魏昭武十二年十一月,內朝大臣介子鴟、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禮部尚書朱瑾、翰林署學士公羊郝四人,聯名上奏朝廷,言「韓國歸並」之事。
這四位大臣認為,楚國已亡,他魏國在中原再無敵人,隻剩下西垂的秦國,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儘快著手韓國歸並一事,促成中原一統,免得夜長夢多。
魏王趙潤看到奏章,應允了此事,並且將此事交予禮部辦理。
魏昭武十三春,魏國禮部派使者唐沮、趙卓、韓晁三人出使韓國,促成此事。
時韓國丞相張開地已得知魏國攻亡楚國,心情複雜地歎了口氣,最終還是首肯了此事。
兩個月後,有韓人在韓國王都薊城一帶挖出一塊石碑,上麵刻有「趙氏合該得天下」的字樣,讓韓人頗為驚奇。
隨後,韓國境內各地頻繁出現這類瑞兆,每一件瑞兆皆暗示魏國應當一統中原。
不久之後,便有流言稱,韓王異應當順應天命,讓尊於魏,免得上天震怒。
這個說法,逐漸得到了韓人的認可,畢竟此時的中原,除他韓國尚立於世,其餘諸國皆已被魏國吞並,正好應了「趙氏合該奪取天下」的箴言。
見此,韓王異便向魏國呈上國書,請願並入魏國。
魏王趙潤兩度退卻,最終在第三次接受了此事,改封韓王異為韓侯,坐享薊城為封邑。
至此,韓國並入魏國,魏國正式兵吞諸國,一統中原。
此時此刻,唯獨剩下西垂秦國還在掙紮。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