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這段時間香港最受大眾關注的事情,除了愈演愈烈的譚張爭霸,以及香港姐和東方姐選美大賽開始報名宣傳之外,要屬《畫王》日報的熱賣了。
漫畫日報是非常難做的,像日本的漫畫雜誌基本上是月刊和半月刊,連周刊的數量都極為少見。
原因為何?
漫畫的創作實在太耗時間了,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漫畫內容來支撐每天都要出版的日報。
如今的《畫王》上麵,每期隻有兩版暴漫、兩版《粉紅女郎》、兩版《蠟筆新》,也是,一共24版的《畫王日報》,最受歡迎的其實隻有6個版麵,剩下都是普通短篇、長篇和傳統四格、六格漫畫,還有足足8個版麵的廣告。
但即便如此,《畫王》的銷量也達了一個傳統報紙都無法企及的成績。
本來銷量在6萬多份穩定下來的《畫王》,當《蠟筆新》開始連載以後,隻用了兩周的時間,銷量攀升8萬份。
如今巴掌大的香港有100多家報紙,但銷量能超過8萬份的報紙,也一個巴掌數而已。而如今《畫王》居然一舉突破8萬份銷量,可想而知《蠟筆新》的受歡迎程度。
而《畫王》銷量增長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故事――
“一個人偷偷地什麼呢,笑得閉不上嘴。”
“沒,沒什麼。”
“快拿來我。”
“老豆。真沒什麼,我去做功課了。”
“拿來……居然是漫畫日報。功課不做,回家這種東西。”
“彆撕,我找同學借的。”
“整天知道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下次再被我發現,見一次撕一次。”
“呼,沒撕好,我做功課去了。”
十多分鐘以後,老爸找兒子:“這個《蠟筆新》哪裡還有得?”
“老豆。隻有《畫王》上麵有。咦,你不是不漫畫嗎?”
“老子《龍虎門》、《老夫子》的時候,你子還在穿開襠褲呢。明天給我買份《畫王》帶回來!”
“老豆你……”
有數據統計,香港人的報紙閱讀率是能排進全球前三的,一個半島能開設上百家的報紙,以及為數差不多的雜誌,可想而知香港人確實有讀報的習慣。
在香港辦報競爭性極大。許多報紙直停產倒閉那一天,銷量也沒有突破一萬份。但如果你的報紙能夠與眾不同,足夠的吸引讀者,那麼想要冒出頭也非常容易。
《畫王》即是如此,雖然它的銷量不足十萬,但以公仔報的身份成為香港銷量排名第六位的日報。足以震驚整個出版行業。
在另一個時空的日本,《蠟筆新》創作之初定位為成人漫畫,直製作tv版動畫時才刪除了許多色情成分,變得老少皆宜。
而《蠟筆新》的動畫片,在日本長達20年的播出時間。收視率長期排在前十位。進入亞洲其他國家,《蠟筆新》也毫無阻礙地受推崇和喜愛。這足以明其魅力所在。
康劍飛根本沒有過《蠟筆新》的原版漫畫,他隻是靠以前在福利院動畫片時的記憶,把各個人物給設定出來。在東拚西湊地畫了頭兩集後,便請人繼續接著往下編,康劍飛隻是偶爾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其修改而已。
《蠟筆新》在連載幾集以後,與原版的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漫畫的情節也明顯帶著香港色彩,但其家庭的溫馨與童趣卻保留了下來。
是這樣一部香港本土化的《蠟筆新》,引起香港老少讀者的強烈認同,以至於把《畫王》的銷量給抬史無前例的8萬份。
而黃沾的現任女友、一向自負才高的林燕妮,這次居然在《明報》為《蠟筆新》寫了篇評論,這也是她終其一生寫的唯一一篇漫畫評論:
“本人並不喜歡漫畫,初次得知《蠟筆新》是在一位友人家裡。我這位友人三十有四,連孩都快學畢業了,但卻捧著《蠟筆新》得津津有味。
我好奇地問友人,漫畫有什麼可的?
友人答曰,《蠟筆新》可與《老夫子》媲美,在家庭親情方麵猶有過之,算了60歲,這部漫畫也能出不同的味道來。
筆者驚奇之下,找來《蠟筆新》第一期從頭起,居然手不釋卷足足了八個時。等回頭過來,才覺意猶未儘,亦明白這部漫畫為何在香港走紅。
先來新的爸爸滕廣誌,一位典型的中年上班族,每天擠著雙層巴士,在人流車往中趕往公司上班,這是絕大多數香港男人的生活寫照;
而新的媽媽騰李美雅,是位傳統的家庭主婦,她每天算計著家長裡短,在超市大減價的時候瘋狂出手,這是不是香港廣大家庭婦女的一個縮影?
丈夫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家中,卻往往被家中的瑣事糾纏得休息不寧;妻子帶著滿心的期盼等待丈夫,卻經常迎來一身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