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
一個不算陌生的名字,勾起了袁方腦海深處,關於這個名字的記憶。
袁方記得,曆史上,正是這個董昭,給曹操獻計,將身在洛陽的天子,不動聲色的遷往了許縣,從此定都於許。
可以說,若無此人暗中相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業,未必就能夠實現。
袁方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董昭對漢朝天子,並不怎麼忠誠,是個隻看重實力,哪怕改朝換代也無所謂的務實之士。
“此人,或可為我所用……”
袁方腦海中,念頭一生,當即下令備馬,他要親自出城,去迎接這位漢朝使者。
不多時,袁方已率田豐等一眾文武,出得定陶西門,以盛大的禮儀,迎接漢使。
隻見一騎徐徐而來,馬上的董昭,手持符節,一副從容不迫。
官禮見罷,袁方拱手笑道:“久仰董公仁大名,鄴城之時未能有所請教,實在很是遺憾,今日總算得見。”
董昭原本為袁紹部下,界橋之役時,臨危受命擔擋巨鹿太守,阻止了郡中官吏投降公孫瓚之變,可以說為袁紹立下大功。
可惜後來,因袁紹與陳留太守張邈有仇,而董昭之弟又在張邈手下,袁紹因此聽信讒言,欲要治董昭的罪
董昭無奈之下,隻得以計脫離袁紹,輾轉進入漢廷做議郎。
說起來,袁方也算跟董昭“共事”過袁紹了。
董昭也一笑。拱手道:“恕昭眼拙,當時實未能看出,原來袁將軍非池中之物,昭才脫離袁紹幾年間,將軍竟已成就今日之勢。”
董昭倒也實話實說,並未奉承袁方。
袁方哈哈大笑,遂與董昭並騎入定陶,將他請入自己的軍府。
入府。董昭先以使節身份,將天子劉協的聖旨,頒由給了袁方。
天子的這道旨意,乃是叫袁方進獻糧草。
今天子雖逃到了洛陽故都,但洛陽自董卓遷都後,已是殘破不堪,洛陽公卿兵馬數以萬計,卻缺衣少糧,困頓不堪。
說白了。這就是天子窮困潦倒,不得已向他這個臣子求糧來了。
體會了聖旨其中意味,袁方也不猶豫。欣然道:“既然天子有旨。那我不日就運送二十萬斛糧草,前往洛陽,公仁以為如何?”
天下諸侯多不把天子放在眼裡,眼看天子落魄潦倒,無視而不見,袁方以區區二十萬斛糧草。就贏得一個尊重天子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董昭眼神微微一動,麵露幾分奇色,似乎未料想到,袁方竟然答應的這麼痛快。
袁方見董昭似有話說。便將左右屏退,隻留董昭單獨談論。
四下無耳目時。袁方才道:“此間已無外人,公仁有什麼話,不妨直言。”
董昭歎道:“洛陽四麵諸侯環伺,天子給幾家諸侯下旨,都無人肯敬獻糧草,不想袁將軍卻答應得這般痛快,下官不禁為其餘諸侯,感到可惜。”
一句“可惜”,似是話中有話。
“不知公仁這‘可惜’,是指什麼?”袁方試探著問道。
董昭輕咳了一聲,緩緩道:“天子的威信雖然大跌,但大義的名份尚在,我隻笑那些諸侯們,送上門來的大義名份都不要,當真是目光短淺,皆非成大事之人。”
董昭這話,明是諷刺其餘諸侯,隱約倒是在讚袁方目光遠大,有成大事的氣度。
袁方聽出了些許意味,遂也不猶豫,直言道:“袁某確有大誌,想掃清這亂世,成就一番大業,不知公仁有何高見賜教。”
他這是看出,董昭對自己有敬佩之心,這番話問出,就是要看董昭有何反應。
董昭便正色道:“自董卓之亂以來,漢室衰落,諸侯並起,以當今之勢來看,漢朝複興已無可能,但天子的聲望尚存。這種形勢下,將軍若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做到四個字。”
“哪四字?”袁方精神一振,興趣頓生。
“尊王攘夷。”
董昭乾脆利落的道出四字,手捋短須,微微而笑,眉宇中透著意味深長之色。
袁方心頭一震,猛然間領悟到什麼,眼前的形勢,忽然明朗起來。
“當年齊桓公號召天下諸侯,尊奉周王,而得周天子的信任,乃至天下人的敬仰,齊桓公得以打著尊王的旗號,討伐不臣的諸侯,成就霸主之業。”
“今漢帝與周天子的處境,何其相似,倘若將軍把天子強行迎入自己的地盤,不但會成累贅,還會被天下諸侯視為劫持天子,就如當年的董卓一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成,反會被諸侯們群起而攻。”
“與其如此,何不如就讓天子居於洛陽一隅,將軍帶頭尊王攘夷,如此,既可獲得大義,打著天子旗號征伐四方,又不會授人以口實,被諸侯冠以劫持天子之罪,天子也不會成為將軍的累贅。此正尊王攘夷,成就王霸之道的唯一途徑。”
董昭不厭唇舌,洋洋灑灑一番話,令袁方眼前豁然開朗,糾結於心的一樁難題,迎刃而解。
董昭的計策,歸結起來,其實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