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農門小福妻!
丁同知所料不錯,梁知府這邊遲遲沒有新命令下來,確實是遇到了阻礙。
這個阻礙來之臨河府、金陵府的知府。
臨河府龔知府跟金陵府譚知府不知道怎麼回事,對於梁知府的三府合圍淮水水紡事情是根本不搭理。
梁知府急了,親自跑去臨河府府衙跟金陵府府衙找他們,想要質問他們為何不配合?結果是被兩府知府反罵了一番。
龔知府罵梁知府“梁大人,你應當知道,跨州府合圍水匪,動用三府之守軍是大事,這等大事兒要有京城的公文才能執行,你一個知府,就敢做這麼大的事兒,你自己找死就成,可彆拉上本官。”
梁知府道“水匪作惡多端,這些年來在淮水兩岸傷了多少人命,難道不該去剿滅?至於京城的公文,本官已經上折子,再過不久就能下來,龔知府不必擔憂。龔知府隻需知會臨河府守軍一聲,讓他們準備好,確保京城的公文下來,臨河府守軍能立刻開拔去淮水。”
龔知府笑了“那等京城的公文下來再吧,公文沒下來之前,本官什麼命令也不會下。”
梁知府一噎,乾脆搬出大楚第一位皇帝曾經下過一條皇令“大楚上皇曾經下令,要是大楚境內有匪患,各州府可以不必等京城的公文,應該聯合剿匪,以幫百姓除患。”
龔知府直接站起身,道“上皇已經去世多年,梁知府,如今可是聖上當家,本官是當今聖上之臣子,隻聽當今聖上的,等京城公文下來再吧。”
梁知府見龔知府態度強硬,是死也不肯答應,隻好改口道“如果龔知府不願意幫忙,那可否行個方便,讓河安府守軍過境去淮水?”
龔知府差點沒笑死,指著梁知府道“梁知府,讓他府守軍過境,這種話你也得出來,你這是想要造反啊!”
梁知府反駁道“大楚刑律,若有急情,他府守軍有一半兵士可借道其他州府,其他州府敢阻攔者,應以延誤軍情判罰!”
龔知府不屑的笑道“梁知府,你這是想要跟本官分大楚刑律?是有這麼一條,其中剿匪也在急情的範圍之內……這樣吧,你把淮水水匪所犯之罪行的證據交給臨河府府衙,本官跟幾位大人,以及守將唐將軍商議果然,才能決定,讓不讓你河安府的守軍借道。”
梁知府聽得眼睛一眯,總覺得龔知府諸多刁難很不合常理。
大楚建立未到百年,前幾十年,戰事很多,大楚各地的府軍為了剿滅前朝留下的各支私兵與塢堡,是時常借道行軍。去年跟今年年初,兵禍正烈的時候,各府守軍也是時常借道去平叛,是從來不會有府城阻攔的。可這一回,龔知府為何多番借口,就是不幫忙?
梁知府沒辦法,隻能铩羽而歸,讓幕僚抄錄一份水紡罪證,給了臨河府知府。
而後,他又跑去金陵府求見譚知府。
譚知府能坐上金陵府知府的位置,就不是個沒有靠山的人,他出身京城汝陽侯府,是侯府嫡子,考上進士後,一路官運亨通,一外放就做了臨河府知府。三年後,調任金陵府知府,是在淮水兩岸待了整整八年有餘。隻要再做滿明年一年,譚知府就能回京,將來極有可能入內閣。
譚知府根本看不上梁知府,根本沒有見他,隻讓人給他傳話,讓他好自為之。
梁知府都聽得愣住了“譚知府此話何意?”
譚知府的幕僚冷笑道“何意?梁知府,您不覺得自己管得太寬了嗎?您是河安府知府,你都管到淮水上來了。梁知府,某問您一句,您家是那個世家大族,開國勳貴啊?敢這麼放肆!”
幕僚覺得這位梁知府就是個活膩了在找死的貨,就沒見過管得這麼寬的,水匪怎麼了?水匪殺去河安府府城衙門嗎?沒殺上門,不過是做了幾個案子,梁知府有必要管嗎?
“淮水水匪都多少年了,也沒見人去剿,梁知府是個有大誌的,敢去剿淮水水匪,可是梁知府須知,這有大誌之人啊,往往是大誌未展就已經身先死。”
幕僚完這番陰陽怪氣的話,便轉身走了,留下梁知府一個人。
梁知府身後的吳師爺勸道“大人,先回驛站吧,到驛站休息休息,再想想法子。”
梁知府無法,隻能回了驛站,第二,又去了一趟金陵府府衙,結果還是吃了閉門羹,是沮喪不已的回了驛站,收拾東西,正準備回河安府,卻來了兩個下人,請他去做客。
梁知府很納悶“做客?你們是誰家的人?本官在金陵府可沒有什麼世交舊故。”
那兩位下人穿著不凡,皆是穿著名貴的錦緞長袍,對著梁知府拱手道“梁知府去了便知。”
又道“此行對梁知府有益,還請您速速跟的們前去,莫讓主人就等。”
梁知府突然想起許縣令過的一樁事情,立刻明白了,跟吳師爺立刻換上新衣服,跟著兩名下人前去。
他們坐著馬車,來到金陵府外的一條畫舫之上,畫舫上有一群人,其中一個,竟然是許縣令的兒子。
因著跟許縣令熟了,許縣令帶著自己兒子去拜訪過梁知府,梁知府是認得他的,見了忙道“許家子,你怎麼在這裡。”許縣令兒子是個頗為老實的少年,對著梁知府行禮後,道“是鄭家跟上官家的少爺找您。”
梁知府眼睛一亮,他猜得果然沒錯。
他們正在著話,畫舫裡就走出幾個人,打頭的是兩個翩翩少年,正是鄭英跟上官卓,他們身後是顧錦安跟尚秀才,以及薑角。
鄭英笑道“梁知府是吃了閉門羹?無須擔心,我們這裡有一份大禮要送給梁知府。”
言罷,看向上官卓。
上官卓拿出一個盒子,遞給梁知府“梁知府請看。”
梁知府見過,打開一看,是立刻笑了起來“當真是一份大禮啊,有了這份大禮,咱們合圍水紡事情就算是成了。”
梁知府對著鄭英跟上官卓作揖“本官多謝兩位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