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潛,司禮監中罕見的軍事通才,因而常被皇命加身,執掌監軍之權,其身影頻繁穿梭於軍營之間。
然而,此人於軍中行事,跋扈之氣儘顯,每每戰功赫赫,卻總愛獨攬其功,仿佛那烽火連天的戰場,不過是他彰顯權勢的舞台。
正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言“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及至真刀真槍,需其挺身而出之時,他卻比狡兔脫兔更快三分,江湖人送其諢名——“疾風遁影”。
“明之童貫也”,崇禎皇帝朱由檢一針見血,將這等奸佞之輩的本質揭露無遺,言語間透露出對高起潛深深的厭惡與不屑。
更甚者,當國家麵臨戰與和的艱難抉擇,高起潛非但未能挺身而出,反而察言觀色,一味迎合崇禎帝的消極避戰之心,間接導致了忠勇將領盧象升的悲壯隕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數萬精銳之師,亦隨之化為沙場之上的累累白骨,國之哀歌,響徹雲霄。“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曹化淳聞言,麵色驟變,眸中閃過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輕聲問道“皇爺之意,莫非是要棄高起潛於不顧?”
朱由檢目光如炬,冷冽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決“成祖當年設立東廠,初衷在於明察秋毫,肅清文武百官中的貪腐奸邪。尤其是監軍一職,本應身先士卒,在軍中樹立典範,既監察武官之言行,又需傾力輔佐將領,共謀大明江山之穩固。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一場場勝利,理應由我輩將士用血與汗鑄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言罷,殿內氣氛凝重,仿佛連時間都為之停滯,隻留下朱由檢那擲地有聲的話語,在空曠的殿堂中回響,激勵著每一個在場之人,對過往之錯進行深刻的反思,對未來之路滿懷希望與決心。
夜色如墨,宮廷深處,燭光搖曳,映照出帝王朱由檢堅毅而深邃的輪廓。
他的話語,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夜色,直達人心最幽暗的角落“現今這些軍中蛀蟲,所作所為,你比朕更為了如指掌,其劣跡斑斑,實乃國之大患。”
提及明朝監軍,那是一個時代特有的陰霾,其權力之廣,猶如後世國黨派駐軍中的利刃,卻又多了幾分不可一世的囂張。這二字,輕描淡寫間,卻重如千鈞,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曹化淳聞言,麵色愈發凝重,他深知這不僅僅是詢問,更是信任與重托的考驗。他小心翼翼地試探道“陛下之意,欲擇何人取而代之?此任非比尋常,需智勇雙全,方能服眾。”
朱由檢的目光如炬,直視曹化淳,語氣不容置疑“此事,非你莫屬!朕欲遣你親赴前線,與各路大軍並肩作戰,更要與盧象升將軍緊密協作,共謀破敵之策。凡有所需,務必即刻上奏,朕自當全力支持!”
此言一出,曹化淳與王承恩不禁交換了一個震驚的眼神,心中驚濤駭浪。皇爺此舉,無疑是向天下宣告,與建奴之戰,勢在必行,且誓要一雪前恥,重振大明雄風!
“東廠之責,重於泰山,曹卿當知。至於那高起潛,既已淪為敵寇之鷹犬,便交由駱養性處置,以儆效尤。”朱由檢的話語,簡潔而有力,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不容違抗的威嚴。
夜色依舊,但宮內的氣氛卻因這一番對話而悄然生變。
曹化淳與王承恩心中明了,這不僅僅是對他們的考驗,更是對整個大明的考驗。他們深知,前路雖艱,但唯有勇往直前,方能不負皇恩,不負蒼生。
朱由檢的眸光微沉,再度輕啟薄唇,語中帶著幾分曆史的沉重與對未來的期許。
回溯往昔,東廠初立之時,其標榜為監察百官之利刃,職責單純而明晰,唯監察與緝捕二事耳。
所擒之人,依例需移交錦衣衛,以行審訊之責,二者相輔相成,一明一暗,共築大明之穩固基石。
然時過境遷,至明末亂世,權力之網悄然織變。
錦衣衛,昔日之威嚴象征,竟漸漸淪為東廠之影,其審訊之權,亦被悄然侵蝕。
東廠之手,已能越俎代庖,自行審訊,更甚者,私設牢獄,將法度玩弄於股掌之間。
而那北鎮撫司,曾經的鐵麵無私之地,如今卻形同虛設,成為了一段曆史的塵埃。
朱由檢之心,意在撥亂反正,重振朝綱。
他渴望東廠與錦衣衛能回歸其本真,各司其職,明暗交織,共築大明之銅牆鐵壁。
一者於暗處窺視,一者於明麵執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爾等當銘記此心,勿使權柄旁落,法度廢弛。”朱由檢的話語,雖輕卻重,如晨鐘暮鼓,振聾發聵。
曹化淳聞言,身形微顫,心中暗自凜然。
他小心翼翼地頷首應承,言辭間滿是恭謹與決心“奴婢謹遵聖諭,定當竭力以赴,不負陛下厚望。”
言罷,又是一番告退之禮,待得朱由檢輕輕頷首,方敢緩緩退出房門,心中卻已翻江倒海,誓要整頓乾坤,以報君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曹化淳悄然離去的背影後,一縷似有若無的幽怨之音悄然響起,如同晨風中夾雜的一抹未散的夜色“皇爺,晨光已破曉,早朝之期,近在咫尺矣。”
朱由檢聞言,方從沉思中抽離,目光溫柔地落在了依舊跪伏於地的王承恩身上。
那胖墩墩的身影,腹部圓潤得仿佛藏著世間所有的寬厚與忠誠,此刻卻因姿勢而顯得有些局促,平添了幾分令人忍俊不禁的憨態。
捕捉到話語間不經意間流露的委屈,朱由檢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輕輕踢了踢那圓滾滾的身軀,笑罵中帶著幾分寵溺“你這憊懶的家夥,早朝將至,怎還賴在地上不起?莫非是想讓朕親自扶你一把?”
自嘉靖帝以降,大明王朝的早朝製度,猶如被遺忘的明珠,漸漸蒙塵。
然至崇禎帝時,這古老的傳統卻如枯木逢春,重新煥發生機。
但此早朝,非彼早朝。它並非後世熒幕上那般,皇帝與群臣於金碧輝煌的宮殿內,正襟危坐,共商國是。
實則,除卻那些莊嚴的節氣慶典、登基大典、冊封儀式等,需於太和殿隆重舉行外,日常的早朝,更多了一份簡約與務實。
如此,既保留了皇權的威嚴與莊重,又不失靈活與效率,恰似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仍努力維持著那份不屈與堅韌。
晨光初破黎明紗,大明皇城的輪廓在薄霧中漸漸清晰,太和門,這座巍峨的皇宮正門,如同沉睡的巨龍,靜靜守候著即將喚醒它的莊嚴時刻。
此處,不僅是皇權的象征,更是國家脈搏跳動的。
寅時未至,天際尚染著幾分夜色的幽藍,文武百官已如潮水般彙聚於太和門外,他們的身影在微弱的燭光與即將破曉的天光中交錯,形成一幅幅忠誠與期待的畫卷。
他們身著朝服,頭戴官帽,神色凝重而莊重,各自按照品階井然有序地排列兩側,靜候那至高無上的君主降臨,共同開啟這一日的國事商討。
隨著遠處鐘鼓樓悠揚而深沉的鐘鼓聲穿透薄霧,緩緩響起,宛如天地間最古老的呼喚,喚醒了沉睡的大地,也預告著新一日朝政的序幕即將拉開。
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所有的喧囂與雜念都在這莊重的氣氛中消散無蹤,隻剩下群臣們輕微的呼吸與衣袂摩挲的細響,交織成一首無聲的序曲。
太和門內,龍椅之上,年輕的皇帝朱由檢端坐於禦駕之中,眉宇間透露出超越年齡的沉穩與睿智。
他凝視著門外即將展開的景象,心中暗自思量著今日朝會的要點與策略,如何以智慧與決斷引領這個龐大帝國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