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兩天時間過去,一向平靜的寧遠城中開始出現絲絲不同尋常的味道。
城外十三營最近兩天極為安靜,兩個參將楊正朝和張思順帶著親衛在營中活動非常頻繁。
總督衙門中,袁崇煥看著手中內閣的回信有些摸不著頭腦。
“袁督師,這確實是朝廷的回信,我和京城好友打探過,這是孫閣老親自批示的。”
畢自肅在一旁說著,他也有些摸不著頭腦,這是他為官以來,第一次收到朝廷如此奇怪的回信。
袁崇煥看著手中信箋上的內容,上麵隻有四個字此事已知。
“罷了,畢大人,你從城中糧庫中調取六千石糧草打法喀喇沁三部吧,朝廷這意思咱們既然猜不透,暫且就不猜了!”
袁崇煥做出了決定,寧遠城中有七個大型糧庫,可容納十萬石糧草,是整個關寧錦防線中十數萬大軍的重要糧草囤積地。
他作為山海關外的大軍統帥,調動糧草隻是一句話的事。
“這···好吧。”畢自肅帶著些遲疑,他心中對塞外的那些蒙古韃子沒什麼好感,特彆是喀喇沁,科爾沁和朵顏三部,名義上這三個部族是大明的臣子,但是暗地裡確和建奴眉來眼去。
“畢大人,糧草你儘管給,出了什麼事,我袁崇煥單著,喀喇沁三部雖然和建奴有牽扯,但至少現在沒有聯合建奴來攻我,這便值得我們給些糧草,這該收攏的人心,還是得收,也算是為我大明做貢獻了。”
袁崇煥說完,畢自肅抱拳行禮,轉身離開。
城外,楊正朝和張思順二人帶著營中數百精銳軍士,已經出現在寧遠北門外。
“楊將軍,張將軍,您二位進城可有手續?”城門外的守兵上前詢問。
“有,這是調令。”楊正朝說著心臟咚咚直跳,手中的調令是曹化淳給的。
後者說是足夠讓他們進入城中,但是真到了這個時候,他心中也有些嘀咕。
在遼東,任何調令都是需要總督衙門批示發下的,而曹化淳這個調令明顯不是出自總督衙門。
“哦!原來是兵部調令啊,沒問題,你們進去吧。”為首的守城兵士頭領認出了楊正朝手中的調令。
命令手下拉開據馬樁,直接放行。
楊正朝眼角餘光和張思順對視後,帶著身後軍士緩緩進入城中。
“老張,我帶人直衝朱梅府上,你帶人負責警戒!”
“好!注意安全,千萬彆走火了!”張思順壓低聲音吐出一句。
楊正朝用力點點頭,快速帶著麾下軍士直衝寧遠東城。
在遼東的防線中,一般情況下,軍營大多在城外駐紮,平時由各營參將和坐營官常駐大營,副將以上級彆的武官一般都會在城中居住。
這個規矩是當初孫承宗經略遼東時定下的規矩。
間接的防備一些有野心的高階武官傭兵自重,避免其形成軍閥。
而參將和坐營官級彆不高,都是中層武官,在各營中都是有至少兩人以上的武官存在,無法形成一言堂,自然就很難形成聚兵自重的情況,而且還有坐營官的存在。
坐營官在戰時,幾乎沒什麼權力,但是在休戰時,坐營官的權力很多時候和參將差不多。
像是十三營,目前有總兵一人,副將(也就是副總兵,稱呼不同。)兩人。
參將則是楊正朝和張思順,還有兩個坐營官。
二人聽曹化淳的指令辦事,坐營官誰都不敢說話。
開玩笑,被皇帝派下來的太監,那都是代表皇權,連總兵見麵都得客氣得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