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的衣服都要顧芊洗;兩個大人上工時,要給兩個哥哥做飯吃;吃飯時不能上桌,隻能在廚房蹲著吃等等,動輒打罵,差遣使喚都是家常便飯。
要不是住在廠裡,有廠裡的人監督著,他們甚至連學也不想讓顧芊上。
那時已經十歲的顧芊早就懂事了,她不知道為什麼叔叔嬸嬸還有哥哥們對她的態度一夕之間就變了,但她知道,她又沒有家了。
儘管李建國和張愛蘭還有家裡兩個兒子都看不慣顧芊,可也根本不敢把這種針對擺在明麵上讓大家知道。
因為在選擇撫養顧芊時,他們是跟廠裡簽了保證書的,上麵寫的清清楚楚,不能委屈苛待了孩子,要把孩子健康的養到18歲。
若是不當行為被發現,輕則收回補償金,重則辭退下崗,全廠通報批評。
李建國和張愛蘭是雙職工,又都好麵子,自然不敢。
所以每次教訓她,都是小聲偷摸著來,教訓完了還要威脅顧芊一頓,讓她把嘴閉嚴實,不要在外麵亂說話。
而顧芊早熟,知道自己就算鬨出去,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不過就是鬨大了有些丟臉罷了,再來就是賠點錢。
可事情結束之後呢?
她很有可能會再一次沒有去處,周圍大家會對她更加避之不及,然後在背地裡罵她是白眼狼不懂感恩。
她的生活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會更差。
所以,她隻能拚命的讀書,認真學習,盼望著有一天可以走出廠子,擺脫這個家庭。
也正是因為這樣,兩方就這樣微妙平衡的生活到了顧芊17歲時。
那個時候的顧芊,剛剛高中畢業,準備找工作。
而恰好,當時正在開展上山下鄉運動。
所有年齡符合,但還沒有工作的人都要下鄉做知青建設農村。
每個家庭,至少要出一個人參與上山下鄉運動,響應知青號召,李建國家也不意外。
當時,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高中畢業,無所事事。
上山下鄉運動一出,他們家整個都慌神了。
沒有人想要跟自己的孩子分開,李建國和張愛蘭也一樣。
他們想儘各種辦法,走了各種關係,也沒辦法將他們家從上山下鄉的名單裡劃掉。
最後,張愛蘭隻好把她的工作讓給了他們的大兒子李鐵軍,先保住了一個。
原本,李建國也要把工作讓出來給二兒子李鐵民的。
可他們在廠裡乾了半輩子,早就不是初級的工人了,工資福利都要好很多。
如今張愛蘭把工作讓了出去,那到李鐵軍手頭上的工資就已經降低很多了了,如果李建國的工作也讓出去給二兒子李鐵民,那他們家就真的入不敷出了。
最後,他們隻能把主意打到了顧芊的身上。
因為顧芊沒有上山下鄉的煩惱。
她被李建國帶回去撫養隻是名義上的,事實上,她是自己一個戶口本,並且戶口本上隻有她一個人的名字。
再加上她母親意外死去,父親不知所蹤,所以,她基本相當於孤兒。
這樣的人,政策上是可以免除上山下鄉的。
因此,在了解清楚政策之後,顧芊就沒有再去關注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