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山東四縣戰時協調管理辦公室正式掛牌。
四縣一應事務全部移交給協管室處理。
按照張浩的建議,協管室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統計四縣及第十一軍分區的人口、經濟和土地狀況。
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準備,四縣已經完成了四個集體農場和兩個養殖基地的組建工作。
刨除四縣的一些地主和自耕農,全縣六成已開發土地,約有137萬畝土地被集中起來。
加入集體農場的農戶約23萬。
之所以四縣能這麼快建立起集體農場,主要得益於部隊戰士有很多來自本地的鄉村地區。
他們對八路的認可度極高,在他們的勸說和宣傳下,集體農場的組建阻力並不大。
而且八路在四縣的表現百姓看在眼裡,認為這是一支靠得住的部隊,普遍比較認可集體農場的規劃。
尤其是八路正麵擊潰鬼子的大軍之後,百姓對八路的信任和歡迎提高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些農戶對加入集體農場抱有疑慮的。
但他們看到夏收時,數百台農機隻用了三四天時間就完成了四縣大半農田的收割和播種,再看看部隊的那些農田產量普遍比自己的收成高出兩成左右,便再無顧慮。
嶽啟元多次在軍地聯合會議上稱讚四縣的農業建設卓有成效。
總部也對集體農場的建設速度表示滿意。
繁育場在十八屯溝落成。
采用成熟的人工孵化設備和繁育技術,每季度可以向兩個養殖基地和四縣農戶雞苗七十萬隻,鴨苗五十萬隻,鵝苗八萬隻。
張浩通過興國商行,從米國和歐洲引進了一批牛養豬和雞鴨的種苗,對本地的一些家禽家畜進行品種改良。
另外他還從國外引進了一批高產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種子,品種包括小麥、玉米、紅薯、土豆、南瓜、棉花、菜籽、油葵等。
不過這些改良品種還需要至少兩三年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目前的孵化繁育還是以本地的家禽家畜為主。
糧食和經濟作物已經收獲了一茬,玉米和小麥、土豆、南瓜等在十八屯溝附近的種植麵積很大,張浩手裡篩選出的二代種子基本可以滿足幾個農場的需求。
天氣即將入秋,但四縣的農業生產並未停止。
在等待玉米和紅薯、土豆收獲的時候,張浩帶過來的大批塑料布變成了一個個的大棚。
土豆、南瓜和蔬菜種植將在入秋後繼續。
大棚種土豆、南瓜的生產成本是高了些,但本地並不缺煤炭和柴草,隻要能儘可能的生產更多的糧食,張浩並不在乎這點損耗。
另外,張浩抽空去考察了一下黑水澱的情況。
黑水澱能被旅長當做是一條天然屏障,自然環境相當惡劣。
但張浩發現,這裡雖然不適合種地搞生產,但這裡連片的草甸沼澤蘆葦蕩隻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一個麵積數十平方公裡的水產生產基地。
而且幾百年來,本地不少農戶一直在圍澱造田,本身就有大麵積的荷塘、魚塘和蘆葦蕩作為開發黑水澱的基礎。
張浩弄來了十幾條小型的清淤船和不少挖掘機,對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區域進行改造。
很快黑水澱就可以擁有數平方公裡的水產水禽養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