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自明遷南後,建奴以蠻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予乃大明太宗文皇帝之嫡次子,漢王朱高煦,蓋因建奴屠戮我中原百姓,今恭承天命,驅除韃虜,恢複河山,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官之威儀。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一封討建奴檄文從山東曲阜迅速流傳天下。
原本的檄文並不是這麼直白,而是詞藻華麗,儘顯文人才氣,可是朱高煦看了後很不滿意,直接將孔興燮的檄文打回重做。
這把孔興燮給氣的不輕,他是誰啊,他是當代衍聖公,無數學子心中聖人的代言人,他寫的檄文,哪個敢說不好的。
可是永樂朝朱高煦直接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就一句話。
你脖子硬,還是本王的刀硬?
最後修修改改了十幾遍,朱高煦還是不滿意。
這把孔興燮都給搞得有點抓狂,如果孔興燮晚出生個幾百年,他就會知道,有種人的名字叫甲方爸爸。
最後孔興燮被磨的沒辦法了,他直接來到了永樂朝朱高煦麵前。
“漢王爺,您到底對這檄文哪方麵不滿意,您能否直說?”
“嘿嘿,本王覺得太祖高皇帝陛下當年討伐北元時候,宋濂寫的那篇《奉天北伐討元檄文》很不錯,本王很喜歡。”
“所以,漢王爺是想讓本公以太史公那篇檄文為例?”
孔興燮聽完永樂朝朱高煦的話後鬆了一口氣,不怕你提要求,就怕你什麼都不說,想法全靠猜啊。
以他的文學功底,有現成的例子在前麵,這篇討建奴檄文,不是有手就行麼?
於是,孔興燮再次執筆,一刻鐘不到便寫完了一篇檄文出來。
等到他自信滿滿的將手中的檄文拿給永樂朝朱高煦看的時候,結果對方還是不滿意,就在孔興燮想要撂擔子不乾的時候,永樂朝朱高煦卻有些扭捏的從身後拿出了一張檄文,放在了孔興燮手中。
“衍聖公,這是本王的拙作,還請斧正。”
孔興燮狐疑的看了永樂朝朱高煦一眼,你能寫還喊我乾啥,感情我那十幾篇檄文都白寫了。
可是等到孔興燮看完手中的檄文後,他有些懷疑人生了。
嗯,這篇檄文,不說跟《奉天北伐討元檄文》十分相似,隻能說是一模一樣,就加了一段話。
嗯,太宗文皇帝???
不是成祖皇帝麼???
孔興燮看到這裡有些蛋疼的開口了。
“王爺,您就算是真想打著漢王爺朱高煦的旗號,那也得上點心啊,那是成祖皇帝,可不能叫錯了。”
“放屁,從始至終都隻有太宗文皇帝,哪來的成祖皇帝,本王不認,奉勸你一句,以後莫要叫錯了,否則,等本王一統天下後大明諸位先帝顯聖降臨,後果你不會想知道的。”
“勿謂言之不預也。”
檄文的事兒就這樣敲定了下來。
自打《討建奴檄文》傳揚天下後,大明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拿下了整個山東,山東各市的大清士兵全都被清理掉,山東巡撫富倫更是直接戰死。
另外兩朝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軍隊則是越過長城,從喜峰口、古北口方向進軍北京城。
一時間,各地反清複明的義士也都揭竿而起,響應不斷。
此時的紫禁城中,大清皇帝康熙、太皇太後大玉兒和一眾臣子正在商議該如何阻擋明軍的腳步。
“那明軍速度怎麼如此快,朝廷的援軍都沒到山東境內,整個山東就已經淪陷了,連富倫都戰死了。”
“現如今,對方的檄文都傳遍天下了,再不將其剿滅,恐生事端啊。”
太皇太後大玉兒坐在位子上,麵露憂愁的看著下方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