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拍了拍淩統的臂膀“公績,你是通情達理,輕財重義之人。”】
【“當以國事為先,放棄私怨吧。”】
【“主公……”一邊是忠,一邊是孝,淩統為難地痛苦不已。】
彈幕
——“權區區殺父之仇,豈能再念。”
——“這是人話?”
——“《道德綁架》”
——“淩統死的不是你蝶!”
——“淩統懂了,我當場效忠皇叔,就可以殺甘寧了。”
【孫權又看向甘寧“興霸,公績今日心緒不好,乃是人之常情。”】
【“況他比你年少,理應相讓才是啊。”】
【甘寧低頭慚愧道“主公說得極是,甘寧知錯。”】
——“孫權這波好溫柔啊。”
——“處理得非常好。”
——“好家夥,和事主公。”
【城都。】
【劉備得到戰報,高興地和諸葛亮分享“軍師高見。”】
【“孫權果然發兵,已攻下皖城。”】
【“嘶哈~想那曹操不久就要撤離汗中,南去了。”】
【諸葛亮笑道“主公勿急。”】
【“不等合淝緊迫,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劉備眼神遊移,思考其中奧妙。】
【諸葛亮解釋道“皖城乃合淝糧倉。”】
【“孫權先取皖城,後攻合淝,雖是上策,但張遼必然死守。”】
【“曹操有備,一時不會南下。”】
【“嗯。”劉備點頭,很是認同。】
【諸葛亮坐下,繼續說道“主公,蜀中應乘此加強防備,安撫人心。”】
【“我自穩定,則曹操不敢來犯矣。”】
——“以不變應萬變,軍師是穩的。”
——“孫權加把勁吧,曹操這邊虎視眈眈呢。”
【孫權調和好淩統與甘寧後,率領十萬大軍進取合淝,於逍遙津南岸駐紮。】
【張遼召來李典、樂進商議“孫權攻占皖城,又率領大軍來取合淝。”】
【“二位將軍有何退敵之策?”】
【李典、樂進麵麵相覷,實在不知一萬守軍,如何匹敵孫權親率的十萬大軍。】
【三人愁眉不展間,信使送來了曹操的木匣。】
【張遼接過木匣,隻見木匣上貼紙寫著“賊來乃發。”】
【張遼對李典、樂進二人道“丞相令,賊來乃發。”】
【“今孫權已到,此匣可打開了。”】
【二人點頭,張遼當著二將的麵,打開了木匣。】
【隻見木匣之中書信寫到“若孫權兵至,張、李二將出戰,樂將軍守城。”】
【張遼看完,將書信遞給李典、樂進二人。】
——“還以為是什麼妙計呢。”
——“憑這點微操,就想破孫權十萬大軍,曹操沒睡醒吧?”
——“十萬大軍,孫權好威風啊。”
【張遼道“二位將軍,主公遠在汗中,卻還掛念合淝軍務。”】
【“我等身為大將,豈不慚愧?”】
【樂進問道“將軍之意,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