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政景腦海中忽地閃過那支神秘漢軍騎兵的身影。
他這才恍然大悟,意識到這支騎兵恐怕就是去執行襲擊補給隊伍任務。
而現在,據探子回報,那支騎兵早已在四個時辰之前,便已經出發。
四個時辰,對於一支訓練有素的騎兵部隊而言,足以穿越數十裡的土地,將追蹤者遠遠甩在身後。
再環顧四周,這片地域是廣闊的平原與丘陵交織地形,地勢起伏不定,為追蹤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平原之上,視野雖開闊,但騎兵的機動性使得他們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方向,消失在茫茫大地之中;丘陵地帶,則更是錯綜複雜,溝壑縱橫,為追擊者設置了天然的屏障。
在這樣的地形中,要想準確而迅速地追擊一支意圖隱匿行蹤的騎兵隊伍,無異於大海撈針,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況且現在夜色已深,雖不能說是伸手不見五指,但也是月暗星稀,能見度極低。
在這樣的夜晚,騎兵們若是選擇行軍,無疑會麵對比白日裡多得多的風險。
黑暗不僅限製了他們的視線,讓前方的道路變得模糊不清,更可能隱藏著未知的陷阱和敵人設下的埋伏,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危險境地。
事實上,古代的技術條件,那時並無如今日般先進的導航設備與照明工具,軍隊在夜晚行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大多數情況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確保士兵的安全,軍隊都會選擇在天色漸暗時紮營休息。
這是因為夜晚趕路,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向導,也很有可能會在茫茫夜色中搞錯方向,一旦走錯了路,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可能導致整個行軍計劃功虧一簣,真可謂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因此,紮營過夜,待明日清晨陽光普照,再繼續前行,無疑是一種更為穩妥且明智的選擇。
長尾政景也隻能等待天明再用兵。
但長尾政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根據忍者報告,那些出營的騎兵根本就沒有攜帶輜重,馬匹也是一人一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過夜呢?
此時,月掛中天,星辰點點,楊再興率領的騎兵隊伍已悄然在一片隱蔽之地紮下了營寨,準備迎接漫漫長夜的休憩。
與常規行軍不同的是,他們所使用的營地並非倉促間由士兵自行搭建的臨時設施,而是一處早已存在、設施完備的營地。
這處營地,實則是墨家弟子在民間廣泛影響力的體現。
墨家,一個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著稱的學派,不僅以其獨特的哲學思想影響著世人,更在實用技術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
他們善於運用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擅長修築農田水利設施,所以在民間下層有很多支持者。
而這處隱蔽於山坳之中的營地,便是墨家弟子經常使用的一處營地。
這營地選址巧妙,既遠離了喧囂的塵世,又便於隱蔽與轉移,同時,其內部構造與設施也是經過精心設計與布置的。
營帳排列有序,既能保證士兵們有足夠的休息空間,又能有效地抵禦夜間的寒風與濕氣;篝火與爐灶的設置,則確保了士兵們能夠享用熱食,補充體力;而周圍布設的陷阱與警戒係統,更是為營地了一道堅實的防線,使得楊再興的部隊能夠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心休憩。
正是得益於墨家的這一慷慨相助,楊再興的部隊才能夠在不攜帶過多輜重的情況下迅速出動,既減輕了行軍的負擔,又提高了行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