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寺一戰後,叛軍退守洛陽。
唐軍之後相繼收複潼關、上洛郡、陝郡,叛軍自知大敗難以再守洛陽。
擔心被圍,便在殺了哥舒翰等降將後退出洛陽,逃向河北。
攻占睢陽的尹子奇也在這時被江淮唐軍剿滅。
叛軍徹底收縮逃回河北。
至此大唐終於收複長安和洛陽兩都,剿滅叛軍也指日可待。
但未來的情況卻是,唐軍的平亂之路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退出洛陽的安慶緒,僅率一千三百人逃至鄴城。
但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了史思明。
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將上黨、潁川、南陽,各部召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
而此時的史思明勢力,已經壓過慘敗之後的安慶緒了。
安慶緒忌憚於他,便遣使要調走史思明的兵馬。
史思明囚禁安慶緒的使者,雙方已然有決裂之隙。
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受命討伐鄴城安慶緒部。
而史思明雖然已有自立之心,但也知唇亡齒寒,於是派大軍支援安慶緒。
史思明部沒有受到東麵戰場大敗的影響,實力強大。
而唐軍一方因為各路節度使各自為戰,軍隊勢力混亂沒有明確的統帥統一指揮。
於是叛軍一舉擊潰了唐軍,史思明所部叛軍重新占領洛陽。
郭子儀兵敗,又受到宦官進讒言,於是被李亨召還長安,解除兵權。
並且占領洛陽前,史思明殺了安慶緒。
史思明吞並安慶緒的兵馬,稱大燕皇帝。
公元759年,叛軍與據守河陽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發起多次進攻,均被唐軍挫敗。
因為嚴重的戰事導致大唐和叛軍都遭受了太大的損失,難以再耗費人員糧草發動大規模決戰。
於是除了河陽之戰,大唐和史思明沒有發生太大規模的戰事,即便李光弼挫敗了叛軍,大唐也沒有舉大軍反攻史思明。
公元761年,叛軍內部發生政變。
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弑父奪權。
因內部離心,叛軍屢為唐軍所敗。
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相隔僅十幾天後,李亨也因病去世。
作為統帥大軍收複長安和洛陽的李豫,又是李亨的兒子,原本應該沒有阻礙地登上皇位。
但因為李亨的張皇後無子,擔心李豫功高難製,於是在李亨去世前暗中召越王李係至宮中,準備廢黜李豫。
不過張皇後的陰謀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得知,於是派兵軟禁了李係和張皇後,李豫得以順利即位。
繼位後的李豫,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仆固懷恩本身是鐵勒九姓仆固部落的領袖,且回紇可汗是他的女婿,與回紇關係極為密切。
雖然大唐忌憚重用這樣的外族將領,但能得到回紇兵馬的幫助,便任用了他作為討伐叛軍的副帥,皇長子李適為主帥。
唐軍和回紇軍連連獲勝,斬殺叛軍六萬,捕俘虜兩萬人。
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占洛陽城。
公元763年,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
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
這場曆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但這場波及大半個唐朝的動亂,保守估計造成大唐損失了3600萬人口。
而當時全世界人口也僅有兩億左右。
就全球人口損失比例來看,比後世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加起來還要嚴重。
這場空前浩劫讓大唐國力和民心損失嚴重,從此一蹶不振,落下神壇,曆史由此發生大轉折。
華夏文明留下了一道廣為人知的傷疤。
而且這場動亂造成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