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極,極大。此句意思是說非常公開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uohǎi]
瞞天過海是一則來源於曆史故事的漢語成語,最早出自《三十六計》。
瞞天過海拚音uohǎi
近義詞掩人耳目、瞞天昧地、瞞上欺下
反義詞實事求是、以誠相待、光明磊落
成語故事相傳,
一,
唐太宗曾率軍遠征遼東。
當大軍到達海邊時,太宗舉目遠眺,見滄海茫茫、一望無邊,大軍很難渡過去,不由得心急如焚。
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來到海邊一座五彩的營帳中歇息,並請文武百官一起陪同太宗飲酒作樂。一時間,笙歌四起,美酒飄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不知不覺陷入了酣睡。他睡得正香,忽然聽到帳外有波濤洶湧之聲,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要到達彼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為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因為皇帝貴為“天子”,所以後人便將這個故事稱為“瞞天過海”。
二,
薛仁貴哄帝渡海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禦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
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隻是白浪排空,汪洋無窮,即向眾官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麵麵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隻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浩蕩無際。哪裡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
成語寓意此計的關鍵在於“瞞”,若“瞞”成功,則勝券在握、萬事亨通;若“瞞”失敗,則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瞞”的方式可以分為四種
一是隱跡潛蹤,即把我方的蹤跡隱藏起來,使對方無法判斷我方行動的方向和位置,然後我方便可以自由靈活地行動;
二是轉移視聽,即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公開的行動上來,而使其忽略在這種公開行動中隱藏著的不公開行動;
三是示假隱真,即向對方顯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動或意圖掩護、隱蔽起來;
四是陽奉陰違,即表麵上服從對方以騙得信任,暗中另自行事來實現自己真正的意圖。總而言之,“瞞”是“過海”的前提和手段
瞞天過海計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它利用人們司空見慣的錯覺、常見不疑的心理,進行偽裝,把真正的企圖隱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出其不意地出奇製勝的目的。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痹,意誌鬆懈;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秘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計謀。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
如春秋時代,齊薑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他離開齊國(見《左傳》);
隋代,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痹敵軍,最後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並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見《隋書·賀若弼傳》)。
賀若弼換防造勢公元589年,隋朝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曆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儘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麵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日本味精商在經銷味精銷路不景氣的情況下,他們將味精瓶上的小孔由直徑1毫米擴大到1.5毫米,在消費者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一倒就用多了,這樣就大大增多了味精的銷售量。這“瞞天過海”之計,是最常見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正因為如此,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而使各商家在銷售中容易實施,達到其推銷產品、占領市場的真實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當局為廠偽裝閃擊法國的軍事行動,麻痹盟國首腦,曾接連二十九次改變入侵法國的作戰時間,並多次把改變的日期通過某種途徑讓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參謀部獲悉,使之逐漸習以為常,從而使西方國家的軍政首腦失去警惕性。當英法情報機關在希特勒發動正式進攻前夕,再次拍發德國軍隊向法國邊境調動的各種消息時,英法當局還認為又是一次神經戰”根本沒有引起注意。
在軍事上,瞞天過海計謀常用於偽裝和欺騙敵人。例如,隋朝滅陳的故事中,隋朝大將?賀若弼通過多次大張旗鼓地調動軍隊,虛張聲勢,迷惑陳國,最終成功渡過長江攻打陳國。
在現代戰爭中,俄軍通過精心籌劃,大張旗鼓地調動軍隊和軍用列車,迷惑北約,最終成功控製克裡米亞。
“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
清代無名氏編寫的《三十六計》,則將“瞞天過海”作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
??瞞天過海之所以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是因為它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通過偽裝和欺騙來迷惑對方,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種計策的關鍵在於“瞞天”,即隱瞞真實意圖,通過一係列的偽裝和欺騙手段,使對方放鬆警惕,最終實現“過海”的目的。瞞天過海不僅是三十六計中的開篇之計,也是所有計策的基礎和手段。
關於“瞞天過海”的描述
處理重大事情的時候,越是準備周全,越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
越是準備周全,關鍵時刻卻總是容易因為自己的鬆懈,導致出現截然不同地效果。比如曆史上最具有戲劇性的酒席之一——鴻門宴。
危險的東西往往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或者事物當中。
如同真正的間諜不會像007那樣顯眼,他們往往給人以平凡的假象,這樣才能方便掩飾他們真正的意圖。
1,轉移目標視線,趁機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件事的典型案例便是諾曼底登陸時,盟軍為了防止行動地點暴露,不僅虛構了以多佛為基地的第1集團軍群,還任命巴頓將軍做指揮官,好讓敵人看起來有這件事。但實際上,登陸的地點和參戰軍團都是誘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賀若弼瞞天過海平陳國
隋高祖楊堅誌在平定江南,統一中國,而江南地廣糧豐,兵多將廣,非文武齊備的良將不足以擔此平定重任。由高熲舉薦,賀若弼成為最終的理想人選,於是拜賀若弼為吳州治今江蘇蘇州總管,將平定陳國的大事交付他全權負責。賀若弼也不負重托,周密謀劃,全力經營,把平定陳國的準備工作做得妥妥貼貼,天衣無縫。
其中有兩件事足夠證明賀若弼的智勇雙全確非浪得虛名。其一是伐陳以前,賀若弼為了麻痹敵人,要求沿江駐防人員在換防之際,務必齊集於曆陽今安徽和縣,於是乎旌旗如雲,軍營遍野,聲勢浩大之極,而且每年這個時候都如法炮製。陳國人以為隋朝大軍到來,連忙調集全國兵馬,以防隋軍渡江討伐,結果卻發現這不過是隋軍換防,大家虛驚一場,又各回原地。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以後,陳國反而不再預做防備,他們認定隋軍隻不過是故技重演,犯不著為此興師動眾,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賀若弼知道陳國已經厭倦了這種遊戲,心裡暗自高興。開皇九年589年,當隋朝大軍真的會集江北時,陳國守軍竟然在錯誤思想的指導下視若不見,賀若弼得以統帥大軍輕易渡過長江,直插陳國心臟。
其二是平定陳國過程中的一個戰例,其時賀若弼已攻陷陳國的南徐州,乘勝進屯蔣山的白土崗在今江蘇南京市東,陳國將領魯達、周智安、任蠻奴、田瑞、樊毅、孔範、蕭摩訶等人前來迎戰,兵勢甚大,賀若弼在先勝一場的情況下,揮兵節節後退,以使陳兵產生驕做輕敵的情緒,然後他斷定陣兵已銳氣儘消,這才果斷發起反擊,將這支陳國勁旅殺得七零八落。正如隋高祖楊堅所評議的那樣,隋朝能如期平定三吳,賀若弼當立首功。
喜歡101novel.com24開始記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101novel.com24開始記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