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囏,
周懿王
(約前937—前892年),
姬姓,名囏(jiān),
周共王姬繄扈(yihu)之子,
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生性懦弱,
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
國勢不斷衰落,
由於西戎屢次進攻,
他被迫將都城遷往犬丘。
《太平禦覽》
引《史記》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
繼承王位周懿王姬囏
(囏又作艱、堅),
是周穆王姬滿之孫,
周共王姬繄扈之子,
約生於周穆王四十年
(前937年)。
周共王在位時,
將姬囏立為太子。
周共王二十三年
(前900年),
共王薨,
太子姬囏繼位,
是為周懿王。
周懿王繼位後日趨腐敗,
國勢衰落。
周懿王元年,
嚴允侵犯西周,
國人深受其苦,
作詩諷刺周懿王治國無能。
周懿王七年,
西戎侵略周境,
一度兵臨宗周鎬京。
周懿王十三年,
北方翟人侵略岐周。
成康昭穆時期,
邊境戎狄一直被壓製,
而周懿王即位後,
他們不斷侵犯西周,
甚至數次抵達京畿所在,
證明此時西周國力衰落的很厲害。
周懿王七年二月,
朝廷任命益公牧統轄
百事僚(天尹之職)。
在任命辭中說
官僚驕橫淫奢,
不顧先王製定的律令亂行暴虐,
殘害小民,
結果引起小民反抗,
危及己身,
都是咎由自取。
嚴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辦事,
明察確斷,
以律量刑。
這既證明周懿王有整頓朝綱之心,
也證明了當時政治混亂的局麵。
而從事後的發展來看,
周懿王並未能扭轉頹勢。
周懿王二十一年,
虢公奉懿王命率領周師北伐犬戎,
結果大敗而歸。
《走簋》、《衛簋》、
《免尊》、《師毛父簋》、
《師奎父鼎》、《豆閉簋》、
《輔師嫠簋》、《揚簋》、
《免簋》等彝器銘文表明,
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的冊命製度,其
主要標誌是在任命、賞賜的過程中
出現了導引受命者的佑者
和宣讀冊命的史官。
冊命製度進一步完善,
是在任命、賞賜的過程中
有朝覲周王的禮儀
“立中廷,北向”。
要特彆指出的是
“立中廷,北向”
並不是簡單地立於
庭院中央麵向北方,
它實際上是接受冊命之前
朝覲周王的兩種禮儀的名稱,
相當於文章的標題。
“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
在佑者導引下到達
接受冊命的位置的禮儀,
而“北向”則可能是受命者到達
接受冊命的位置後,
對周王行拜見之禮的禮儀,
這些可以從《望簋》、
《盠方彝》、《救簋蓋》
《利鼎》《師虎簋》等
彝器銘文中可以看出。
而周懿王時期的
《師□鼎》和《訇簋》
銘文都隻記載了冊命的內容,
卻沒有像前代那樣
對整個冊命過程進行描述,
昭穆時期宣讀冊命的史官
在冊命過程中消失了身影。
特彆是《訇簋》中具體提到了
諸侯進宮接受冊命
“王在射日宮,旦,王格,
益公入佑訇。”
過程卻沒有隻言片語。
這表明,
在冊命過程中
朝覲周王的禮儀,
顯然引起了元老大臣們的不滿,
加劇了周王室與
諸侯大臣之間的矛盾。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一些舊有的禮儀和製度被打破,
不再呼史官宣讀冊命。
不僅如此,
從□簋蓋、同簋等
銘文中直接用“命”
這個詞能夠看出,
冊命程中宣讀冊命的人
改為周懿王本人。
由此可見,
周王至高無上的光環
這時已經開始消退。
《史記·周本紀》載
“懿王之時,
王室遂衰”,
至於具體衰落到
什麼程度卻語焉不詳。
這些彝器銘文正好
可以補充史料的不足,
從側麵證明
周懿王時
王權不振的情況。
雖然周懿王治國能力欠佳,
不過還是在一定程度上
有效控製著周王朝的政權。
周懿王九年九月,
懿王命益公征眉國。
益公獲勝,
歸京向懿王報捷,
並報告眉國酋長敖
即將前來朝拜周王。
同一年,
周懿王委命
呂服餘接替備仲,
統轄周六師,
賜六師將服;
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