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江南多州發生水災,洪水淹沒土地數十萬頃,上百萬災民流離失所,懇請陛下速速撥糧賑災呀!”出身江南的老臣喬履謙抖動著花白的胡須,對江南百姓所受的災困痛心不已。
一向愛民如子的正憲帝卻沒有接話。而是看著輿圖陷入了沉思。邊看邊比劃了許久之後才開口問道“此次受災的幾個州,是不是主要都在大運河周邊?”
內閣其餘幾人還沒明白皇帝這話的用意,杜延年和羅汝芳卻雙雙從祁翀的比劃中推測出了他的想法。
“陛下是想借機疏浚大運河?”羅汝芳問道。
“以工代賑?”杜延年也道。
祁翀笑了笑“朕就是這個意思!與其用稀粥糙米吊著災民半死不活的命,還不如讓他們乾點活兒,給自己掙一份口糧。再者,大運河疏浚以後,對於南糧北運也是有利無弊的。以往大淵、東吳南北兩朝對立,大運河自然無甚作用,如今南北一統,不正是疏浚大運河的最好時機嗎?而且,疏浚運河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蓄水!大運河相當於一個巨大的水庫,大汛之年,將雨水儲存於運河之中,待到乾旱之年便有水可用了!”
“陛下,以工代賑固然是個好法子,蓄水也是良策,可是大運河堵塞已久,隋唐運河沿線許多河段或因水位變化,或因河流改道已不可用。若要將運河全部疏通,所需要的人手何止百萬?耗時也非三兩個月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功啊!若洪水退去百姓們要返鄉怎麼辦?若屆時仍要繼續疏浚,則難免大舉征發徭役,這豈非如隋煬帝一般,成了禍國殃民之舉?”愛惜民力的喬履謙卻提出了反對。
“喬閣老關於河道變化的顧慮倒也是實情。這樣吧,讓工部派人下去,到江南實地勘察地形,邊勘察邊疏浚。先將目前仍可使用的部分河道拓寬,再考慮如何將這一段一段河道連接完整。中間就算走些彎路、做些無用功也不礙事,拓寬出來的河道就算運河用不上,給百姓用來行船蓄水也算是件好事。
至於人力嘛,洪災過後百姓願意回去耕田的自然是從其自願,願意留下繼續做工的,朝廷給工錢,保證不低於市價就是。朕既然承諾了免搖役一年就不會食言,今年是肯定不會征發徭役的,便是今後也儘量不征,而是花錢雇工。雇工所需的費用,國庫裡有錢就先從國庫中出,國庫若是一時緊張,朕也可以用內帑貼補一些。時間長些也無妨,事情最終能成便好,朕還年輕,也不急於一時啊!”
祁翀這番話在其他人聽來沒什麼,畢竟已經習慣了,但喬履謙卻怔了好一會兒。他也是伺候過東吳三位皇帝的老臣了,眼前這位年輕的皇帝卻跟東吳的任何一位皇帝都不一樣,難道這就是真龍天子的氣象嗎?作為受到重用的降臣,此刻他心中五味雜陳,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悲。
“陛下,隻免徭役怕是不夠的,懇請陛下減免災區下半年的賦稅。”杜延年趁機道。實際上度田、合並州縣等策結束之前,江南征稅暫不可行,正憲帝也早有緩征、免征江南今年賦稅的打算,隻是一直沒有正式頒旨而已。杜延年此時提出減免賦稅,既迎合了正憲帝的心意,也賣給了喬履謙一個人情。
果然,祁翀點點頭道“可以,此事內閣議定即可。災區急需的糧食讓林仲儒協調從周邊州縣調撥。陸閣老,你再協同戶部算一下費用,分批往江南撥錢。”
“臣領旨。”
杜延年又問道“陛下,疏浚運河需要一位總負其責之人,是否也讓林公兼顧?”
正憲帝思忖片刻道“林仲儒京官出身,在地方上待的時間短,於實務上經驗不多,怕是不妥。讓項國公兼任漕運大使吧,運河相關事宜皆由他負責。不過他身邊可用之人不多,內閣再給他派幾個得力助手去吧。”
“陛下,讓侍中令汪泉去吧!”
“可以。誒,對了,上次忠順侯給朕舉薦了兩個人,朕記得跟內閣提過,這兩人如何?”
“陛下說的是屈朝用和應文拱吧?”杜延年答道,“這兩人目前還在江南,內閣還沒有調到他二人的任職履曆,暫時無法考察。”
“還考察什麼呀?這不有現成的人在嗎?喬閣老,這二人你是否熟悉?”
“回陛下,屈朝用是十年前的狀元,也是臣的門生,隻因不肯阿附兩黨,遲遲未得重用。應文拱一直在地方任職,為人耿直,誌向高潔,屢屢得罪權臣,故而屢遭曹元方打壓。這二人都是可用之人。”
“既然喬閣老也說此二人可用,那就他倆吧!讓他們掛五品工部主事銜,即刻去項國公麾下聽用。”
“臣領旨。”
“說到賑災,延州那邊兒如何了?姚汝成有奏報嗎?”
“昨日收到姚汝成和席安的聯名奏折,說是延州災情可控,賑災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隻是對於濁水來說,賑災是治標不治本的,根本之處還在於治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濁水年年治,年年決堤,春有桃汛、夏有伏汛、秋有秋汛、冬有淩汛,一年到頭不消停,朝廷裡就沒有治水的人才嗎?”
六位閣臣麵帶愧色,無人答話。方今世上,為官之人大多務虛不務實,人人的心思都隻在仕途前程之上,誰會去關心一條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