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得開山斧和如意金箍棒,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趕忙拜謝道“此二寶神器,定能助我治水成功。多謝老師,多謝諸位仙人。”
金靈微微頷首,神色莊重而慈祥“既如此,你便下山去吧,如遇不可降服妖魔,可傳信截教眾人相助。”
大禹遂下山返回部落。
話說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
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視這一艱巨的任務如同兒戲。
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麵臨的首要難題亦是治水。
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便在那淒涼之地逝去。
舜為尋能治退這水之人,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皆推薦禹。
他們說道“禹雖是鯀之子,然其德行與能力皆遠超其父。此人為人謙遜,待人以禮,做事一絲不苟,生活極為簡樸。傳聞被截教仙人收為弟子,亦是法力高強之輩。”
舜不因禹乃鯀之子而輕視於他,而是很快將治水的大任交付於他。
大禹實乃賢良之人,返回部落後,聞知其父已死,卻未因舜之處罰而心生嫉恨,反是欣然接受這一重任。
他於心底暗暗發誓“我的父親因未治好水,而給人族帶來了深重苦難,我定當加倍努力,萬死不辭。”
然而他亦知,此乃何等重大之職責!絲毫不敢有半分懈怠。
考慮到這任務之特殊,舜又遣伯益和後稷兩位賢臣與他一道,協助其工作。
彼時,大禹剛剛成親才四天,隻得灑淚與恩愛妻子辭彆,毅然踏上這艱難征程。
禹引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足跡遍及當時中原大地之山川河嶽、窮鄉僻壤,乃至人跡罕至之處。
大禹沿途目睹無數人民在洪水中苦苦掙紮,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民眾麵前潸然淚下。
而每提及治水之事,相識或不相識之人皆會向他獻上最珍貴之物,雖他不曾收下,但深感人民情意之深厚,這更堅定了他治水之決心與信心。
大禹左手執準繩,右手持規矩,所至之處皆仔細丈量。
他汲取父親以堵截之法治水失敗之教訓,創一種疏導治水之新法。
其要旨在於疏通水道,使水得以順暢東流入海。
遇人力難以清除之巨石大山,大禹手持開山神斧,神威大展,劈山開路,暢通無阻。
沿途妖魔鬼怪,打得過的順手除去,力不能敵的自有截教仙人出手襄助。
大禹每至一處需治理之所,便往各個部落發動群眾施工。
每當水利工程開啟,他皆與民眾一同勞作,挖山掘石,披星戴月。
他生活極為儉樸,居於低矮茅草小屋,飲食甚至比一般百姓更為簡陋。
但於水利工程,他卻最為慷慨,每逢治理一處水患而缺錢,他皆親自奔走爭取。
大禹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有一次治水路過自家,聞小孩啼哭,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為他誕下一子。
他心內何等渴望回去親睹妻子與孩子,但一思及治水任務之艱巨,隻得向家中那茅屋深施一禮,眼中噙淚,騎馬飛奔而去。
大禹依據山川地理情形,將國家劃分為九個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
他之治水方法乃是將整個國家的山水視作一體來治理。
他先整治九州之土地,該疏通者疏通,該平整者平整,使大量之地化為肥沃良田。
而後他治理山脈,經他治理之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嶽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彆山等。
其要旨乃是疏通水道,使水能夠順利下流,不至堵塞水路。
山路治理完畢之後,他便著手梳理水脈。
長江以北的多數河流皆留下他治理之痕跡。
有定海神針相助,作為量水神器。
大禹用此神針,能夠精準測量水量,調控水流,大為受益。
大禹得到如意金箍棒後,依靠此棒平山覆水,定海降龍,鎮江除蛟,無往不利,後有“禹王求得號神珍,四海八河為定驗”之言。
然而正當大禹一路引流入東海時,卻在淮水一帶遭到了阻攔。
隻因在淮水中住著一位神通廣大的淮水神,巫支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