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掌班孫雲鶴率領一個總旗50餘名東廠番子在隊伍前麵開路,東廠掌印盧受率領一個總旗50餘名東廠番子負責墊後。
朱由校的奶媽客巴巴與兩名小宮女陪著朱由校同乘一輛兩輪馬車。王安率領朱由校的四名貼身太監老魏、老曹、老劉、小王騎著馬隨侍在馬車四周。
隊伍沿宣武門裡街,向北到廣濟寺,再向西進入阜成門街,經阜成門出城。朱由校坐在馬車裡欣賞著北京城清晨的美景。
鳥鳴晨曦,北京城的街頭巷尾漸漸蘇醒。
半夜裡的一場雷雨,讓整個北京城的街道都有些濕漉漉的,不過這點困難攔不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
沿途的早餐鋪子已經開門營業,早起的小販推著小車,沿途叫賣自己的吃食。早起收糞運糞的人們已經開始忙碌,各種聲音各種味道互相交織,描繪出一幅寧靜而祥和的畫卷。
古老的北京城承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故事。
明北京城平麵呈凸字形,以一條縱貫南北,長達八公裡的中軸線進行布置。整個建築布局在中軸線上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整齊嚴謹,端莊宏偉。
明北京城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四城各有城牆、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整個北京城城外有寬30至60米的護城河。
內城城牆高12至15米,有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九座城門。
外城城牆高8米,長28裡,有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寧門、東便門、西便門七座城門。
明朝時期,北京城實行宵禁製度,寅時五刻即早上四點十五分,敲響晨鐘,開城門,開禁通行。戌時五刻即晚上八點十五分,敲響暮鐘,關城門,禁止出行。
一更至五更在街上行走犯禁的,笞打50,疾病、死喪、生育可通行。
古時候打更,戌時19點至21點為一更,會叫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亥時21點至23點為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子時23點至1點為三更,平安無事;醜時1點至3點為四更,天寒地凍;寅時3點至5點為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萬曆時期,北京城常住人口達到百萬左右。內城多住官僚、貴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
朝陽門大街、正陽門大街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各種酒樓、客棧、商鋪鱗次櫛比,全國各地的大商家均雲集於此,商業氛圍濃厚。
北京城內的街道走向大都為正南北、正東西,形成方格式的道路網。街道路麵大多數為土路,隻有部分主要道路采用了石板、缸磚或石渣鋪設。
絕大部分街道年久失修、坑窪不平,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加上小攤小販以及市民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大部分街道環境極其惡劣。
每當皇帝經過時,必須要用黃土鋪地,淨水潑街。隻不過皇帝已經很久沒有經過,街道連這種維修的機會也喪失。
隊伍很快就出了阜成門。阜成門外儘是排隊入城的商賈百姓,護城河邊上隨處可見一些簡陋的窩棚,居住著一些衣著襤褸的流民。
京師作為首善之地尚且如此,尋常府縣所麵臨的情況不可想象。
隊伍一路不急不緩,目的地香山。
香山距離北京城西北約30公裡,主峰香爐峰海拔575米,俗稱“鬼見愁”。
元、明時期,皇家在香山營建離宮彆院,香山成為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
香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
早年間香山上曾栽種有大麵積的杏花,每年花期時花香濃鬱,故而得名香山。
《香山永安寺記》裡麵講到山中有一塊大石頭,其形狀和寺廟裡燒香的香爐很像,因此得名香山。
唐代時,香山有吉安、香山二寺。金代時二寺合一,賜名大永安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正統年間,香山寺重建煥然一新,規製宏麗,蔚為巨刹,賜名永安禪寺。
乾隆年間進行擴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後苑獨特的寺院格局,賜名大永安禪寺,成為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
香山靜宜園是滿清時期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中的一山一園,其中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明代時,西山晴雪稱為西山霽雪。
明代詩人鄒緝的《西山霽雪》雲西山遙望起迢嶢,坐看千峰積雪消。素采分林明曉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斷崖稍見遊麘跡,深穀仍迷野客樵。應日陽和氣回早,登臨未惜馬蹄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