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等人在前排就坐,徐光啟主持出征儀式。
“尊敬的皇長孫殿下,各位西洋朋友,各位同仁,大家過年好!今天是大明西洋出訪團正式成立的好日子,本官心情很激動很興奮。”
“大家都知道本官對西學很感興趣,皇長孫殿下花費巨資組建大明西洋出訪團,本官是非常想跟團出訪西洋,見見世麵。但本官有官職在身,沒有辦法隨行。”
“隻能在此祝願大明西洋出訪團一帆風順,一路平安,完成使命,早日回京。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祝福他們!”
隨著徐光啟的開場白,整個會場掌聲雷動。
“下麵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魏進忠、客巴巴、王朝用、劉應坤、王朝輔、凃文輔6位勇士上台。”
隨著掌聲雷動,魏進忠等人走上前台。6人從來沒有在這麼正式的場合做過主角,心情既緊張又激動。
出征儀式滿滿的儀式感,唯一遺憾是沒有音樂渲染,氛圍稍微差了點,音樂方麵必須加快發展啦。
“下麵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皇長孫殿下上台為6位勇士頒發委任狀!”掌聲再次響起來。
朱由校麵帶笑容走上台,向台下揮手致意,眾人掌聲更加熱烈。
朱由校上台分彆與魏進忠等人握了握手。
握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曆史。在“刀耕火種”的時代,人們在狩獵和戰爭中使用石塊或棍棒等武器。
如遇到陌生人且雙方都無惡意,他們就會放下手中的武器,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以此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節。
握手之禮也源於中世紀的歐洲,當時騎士和俠客身著盔甲,頭戴銅盔,手持利劍,手部也被鐵套保護。
當他們遇到親朋好友時,會脫下鐵套,通過握手來表達友好和平,並表明他們的右手不是用來握劍殺人的。
清末民初,留洋回國學生和駐外使節將握手禮帶回中國,握手逐漸開始興起,但老派人士見麵抱拳的禮儀仍然保留。
隨著時間的推移,握手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禮節,用於相見、離彆、恭賀或致謝時相互表示情誼、致意和尊重。
在握手時,通常是由主人、長輩、上司或女士主動伸出手,而客人、晚輩、下屬或男士則相迎握手。
需要注意的是,握手的時機和對象有一定的講究,例如,長輩、身份較高者、女士、主人通常先伸手。握手的力度和持續時間也應適當,以表達尊重和禮貌。
“魏進忠!”“奴婢在!”
朱由校捧著委任狀念到“茲委任魏進忠為大明西洋出訪團團長,委任人朱由校,萬曆41年正月初九。為了方便出訪工作,拉近中西友誼,本宮親賜魏進忠西洋名沃德瑪·維森莫·拉莫帥!”
“我的媽,為什麼?那麼帥!名如其人,好高雅,好名字!老奴謝殿下賜名!”這一刻起,曆史上將不再有魏忠賢,隻有沃德瑪·維森莫·拉莫帥的傳說。
“客巴巴!”“奴婢在!”
“茲委任客巴巴為大明西洋出訪團長秘書長,委任人朱由校,萬曆41年正月初九。為了方便出訪工作,拉近中西友誼,本宮親賜客巴巴西洋名喬尼娜。”
朱由校很想在後麵加兩個字,喬尼娜·碧陽,哈哈哈。
“王朝用!劉應坤!王朝輔!塗文輔!”
“奴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