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區總指揮熊廷弼、政治委員康實忠、參謀長伍實君按照朱由校的戰略部署,堅壁清野,各部堅守沈陽、遼陽、廣寧、奉集堡、虎皮驛等重城。
努爾哈赤試探了一個月,在遼沈地區一粒糧食也沒有撈到,反而倒貼了不少軍費錢糧。
努爾哈赤依然使用誘敵戰術,派出幾十騎兵在城外遊蕩,想誘使守城官兵出城交戰。
熊廷弼親自指揮沈陽防禦戰,嚴格執行據城防守的命令。
努爾哈赤晃悠了兩日,淩辱謾罵什麼事情都做了,沈陽城守軍依然不為所動。
努爾哈赤又生一計,傳出消息,越過沈陽,進攻山海關,隨即拔營向西開拔。
皇家衛隊總參謀部給東北軍區下達的作戰方案中,明確指出,如果努爾哈赤越過沈陽,進攻山海關,沈陽守軍不僅無罪,反而有功,說明沈陽防守很好。
東北軍區對努爾哈赤的動向不為所動,反而更加堅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努爾哈赤又到各處轉悠了幾日,各處守軍依然據城防守,不為所動。
這下努爾哈赤沉不住氣了,再次兵臨沈陽城下,開始對沈陽東門發起進攻。
八旗軍隊的戰術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
最初,八旗軍隊在進攻時騎馬快速機動,作戰時下馬步戰,使用長把劈刀或長矛進行近身搏鬥,追擊時則騎馬射箭。經常采用突襲戰術,利用騎兵的機動性進行快速打擊。
隨著八旗兵掌控草原牧區,獲得優質馬匹後,戰術有所調整,?重步兵和騎兵區分更加明確,攻擊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包括使用?火槍和?火炮。
到了後期,隨著火槍和火炮的應用,重步兵基本消失,改為騎兵在前,輕步兵居中,炮隊在後的陣型。
在戰術上,八旗軍隊的步兵騎兵密切協同,配合作戰。
行軍時,若地廣,則八固山並列,隊伍整齊,中有節次。地狹,則八固山合一路而行,節次不亂。軍士禁喧嘩,行伍禁紛亂。
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刀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善射者,自後衝擊,巴牙喇精兵立於彆地觀望,勿令下馬,勢有不及處,即接應之。
麵對以火器見長的明軍,八旗軍隊也有自己的應對措施。
順風放箭攻擊明軍是八旗軍隊的經典戰術。
即使在其他不是順風的戰例中,八旗軍隊也可以以一部分裝備重甲的步兵吸引明軍火力或以盾車覆蓋皮革阻擋明軍子彈。
八旗軍隊躲在車後放箭,大量殺傷明軍而後騎兵進行衝擊,往往能夠取勝。
但是,麵對依靠紅衣大炮守城的明軍,早期缺乏火器的八旗軍隊在攻城戰中就處於劣勢了。
此時,八旗軍隊往往隻能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執盾而進,立於城牆之下。繼之以所選攜輕短甲善射之軍,隨往放箭。
接近城牆後,八旗軍隊執盾登城,城內放箭、擲巨石、滾擲木、投火等抵抗。八旗軍隊登城的同時,置盾於城下,然後開始土木工程,挖掘用磚石所築的城垣。
麵對明軍的火器部隊,八旗軍隊往往也隻能憑借人數上的優勢,以及善射的技能,依托盾車和重甲,用弓箭強行壓製,這必然要付出相當的損失。
八旗軍隊最出名的武器就是清弓和布麵甲。
清弓顧名思義,是清軍使用的兵器。特點是大尺寸、大弓梢、拉力較大。注重的是“穩”和“準”。
清弓一般都是大拉鋸重箭近射,不追求射程,其破甲能力相當出色。相比明軍的早期火器,清弓威力大,準確度高,確實在戰場上有優勢。
布麵甲是八旗軍隊的標誌。起源於元朝,興盛於明朝。
八旗軍隊常用的布麵甲盔甲與明朝一脈相承。布麵甲使用布帛作為甲衣的表麵。外麵釘有甲泡,要害部位內綴有鐵甲片,棉布做襯。
上身甲稱甲衣,有無袖和有袖兩種,下身稱甲裳,穿時用係帶係於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