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被呂繼武戲稱為尋寶組的兩個人,並沒有馬上就去尋找林秋妍所提及的那些食物。
王棟必須先協助於麗珍,前往林間采集用於製陶的粘土原料。
於麗珍其實也沒有見過野外的粘土長什麼樣子,她上興趣班時用的都是買來的已經加工好的陶泥。
但她的製陶老師確實曾經在課堂上講過尋找粘土的攻略。
按照於麗珍複述出來的攻略,他們應該在樹林裡搜尋黃色或紅色的小土丘。
於麗珍的製陶老師曾經說過,那些土丘的顏色應該有些特彆,與普通土壤的顏色相比會有明顯的不同。
自從變異後,王棟的記憶力是越來越好了,於麗珍這麼一說,他馬上就想到了樹林中的一些地點,他昨天確實在這些地方見過幾處這樣的小土丘。
當然,於麗珍也說了,她就算看到了土樣,也無法確定它是不是粘土,到底能不能用來燒陶。
要想確認,隻能先按步驟將它們加工成陶泥。
首先需要篩除掉粘土中的大塊雜質,比如混在土壤中的岩石碎塊和樹葉樹枝等,再研磨成粉狀,最後泡水弄成泥漿。
這樣,等泥漿曬乾形成泥胚後,通過揉捏塑型時的手感,她也許才能有一些把握去做出判斷。
當然,想要最終確認就得等燒出來看結果了。
既然如此,王棟果斷地拒絕了於麗珍一起去樹林裡采集土樣的請求,她就算跟在旁邊也給不出什麼有用的建議。
出發前,王棟把采集計劃通盤考慮了一下,決定把較近幾處符合要求的土樣全都采集一份帶回來,好讓於麗珍逐一嘗試。
但這樣做,不但土樣要分開來裝,還得把標記弄好,寫明白它們都是從哪裡收集來的。
如果把土樣弄混了,燒陶實驗就相當於白做了,還得再從頭來一遍。
當某份土樣被證明真的可以燒出陶來時,下一步顯然就需要進行重複采集,所以標記時,必須把采集點所在的位置記得清清楚楚的。
困難的不是記錄,而是怎麼記錄,這方世界畢竟還沒有一個得到大家公認的地址係統。
就算王棟自己能把所有的采集位置都記在腦袋裡,他又該怎麼告訴彆人呢?怎麼行文於記錄,讓彆人也找得到呢?
總不能每次都由他來領路吧,那以後他也不用乾彆的事情了。
這是個問題,而且不僅僅陶土采集點存在這個問題。
今後隨著林秋妍食物采集方案的實施,食物采集點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而且重複采集必然常態化。
也就是說,在這個樹林裡,人們需要去到達的地方不會再局限於水潭和蘋果園了,會多出許多地方來,僅靠在路上擺箭頭做標記可指示不清楚。
用腦袋去死記硬背更是不可能。
王棟思考了一陣子,最後決定乾脆弄個地圖出來。
他先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極坐標係統,以水潭為中心,首先確定目標地點是在水潭的哪個方位,簡單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八個方位,然後再估算目標地點距水潭的直線距離。
比如,他找到的第一個陶土采集點就被標記為“東南100”,意為水潭東南方向大約100米左右的地方。
王棟用小刀把這幾個字刻在了該采集點附近最大的一棵樹的樹乾上。
在他繪製的地圖上,位置坐標會更加精細些,第一陶土采集點被畫在水潭東偏南35度的地方。
他的方位感能的精度也就在5度左右,沒辦法估計得更精確了。
有了這樣的地圖,各陶土采集點就有了自己的地址。
他先給所有找到的陶土采集點按遠近順序編了號,在地圖上隻寫編號,比如第一陶土采集點就被寫作“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