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在特殊年代中平凡人的故事。
“回顧一段曆史,回顧一個曾被隆重命名、又被轉眼間忽略了的人群,高調的宣揚當中可能暴露出尷尬和無奈,煽情的詛咒當中,也可能挫折了探求與改善的苦心,還有年輕人的奮鬥與熱情。其實,多是普通的人,又是各式各樣的人,被曆史湧動,也被曆史衝刷,偏偏曆史也有曲折與妄動,曆史也有粗枝大葉,造就了酸甜苦辣。”一一王蒙
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特殊的年代,雖然在某些方麵受到些損失,但也孕育出了一些獨特的現象。在文革後期,毛主席提出了一項重要指示“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選拔學生。”這一指示改變了當時的招生政策,將招生對象鎖定在了那些擁有兩至三年實踐經驗的工農兵、革命乾部以及下鄉、回鄉知識青年的身上。
這種招生製度采用了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方法,旨在挑選出那些在實際工作中有出色表現的人才,進入到大學中深造。這樣的舉措不僅讓更多的工農兵子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也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具有實踐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有人認為,工農兵學員代表了一個時代,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和希望。他們來自各個領域,經曆過艱苦的勞動和社會實踐,對於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難,展現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智慧。
這些工農兵學員們通過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他們用自己的奮鬥精神和創新思維,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所創造的業績和成就,構成了那個時代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工農兵學生的出現,既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突破,也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一次嘗試。儘管這個時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局限性,但我們不能忽視工農兵學員們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都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時代。
“當……當……當……”悠悠的鐘聲,在夕陽的餘暉裡,伴隨著縷縷炊煙在港灣村的四處飄蕩著。
這悠悠的鐘聲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謠,回蕩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裡。而那縷縷炊煙,則像是村民們生活的氣息,彌漫在整個村莊的上空。
一棵老槐樹下,老老小小十多人,蹲著的,站著的圍擠在一堆兒,各自端著自家做的飯菜,邊吃邊聊著。他們有的拿著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飯,上麵蓋著一些自家醃製的鹹菜等簡單的菜肴;有的則捧著一大碗香噴噴的手擀的麵條;有的是喝著玉米麵糊糊,就著餅子不論什麼樣的飯菜,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大家圍在一起,有說有笑,談論著村裡的大小事情。孩子們在一旁嬉戲玩耍,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大人們則交流著莊稼的收成、家庭瑣事和村裡的新鮮事。
在這個溫馨的場景中,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鄰裡之間的和諧氛圍。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這裡卻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友情。
“聽說今天晚上開會要推薦上大學的人選。這可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次。”
臉上長著花白胡子,愛給人們講故事的張大爺話音未落,身邊的一個小青年接著說到:“文化革命了七八年,大中專院校一直停課鬨革命,現在開始用推薦的方式招收工農兵學員了……”
“我看,咱村應該推薦杏兒。人家從小就學習第一,要不是趕上文革,早就應該是大學生了。”有一個中年人不緊不慢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去年恢複高考,她成績優秀又能怎麼樣,還不是受了‘白卷’先生張鐵生的害,名落孫山了。”那個小青年似乎有些不平的說道。
“從古至今都是貴人多磨難麼!”張大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又接著說,“就怕貧三句哪關難過呀,他家兒子走不了,彆人甭想!咱們瞧著吧,這次他又要胡攪蠻纏了。“
人們時斷時續,七嘴八舌議論著
何家杏獨自坐在自家大門外的一塊石頭凳上,端著碗發呆,眼神空洞而無神。她根本沒有心思吃飯,隻是偶爾用筷子胡亂地撥拉幾口玉米麵糊糊。此刻,她的眼眶裡濕潤潤的,淚水隨時都可能滾落下來。
何家杏返鄉勞動已經七年多了,從小喜愛讀書的她,心中早早就有了個‘上大學,當作家’的美好的願望。對於招工這種事情,她從來不會動心。但上學卻始終是她心中無法磨滅的渴望,那是她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對她開殘酷的玩笑,每當她燃起一絲希望時,總會被無情地澆滅。
她想起了前幾次滿懷期待去爭取上學機會的經曆,每一次都是滿心歡喜地準備好一切,卻又被現實狠狠地打擊回來。那些失望和痛苦,讓她的心仿佛被撕裂一般難受。她使勁擦了擦濕潤的眼睛,不讓淚水流出來,然後長長地歎了口氣。這聲歎息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與哀傷,她不知道自己還要承受多少這樣的折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突如其來的機遇讓她既興奮又緊張,心中充滿了期待和不安。她帶著這種複雜的心情,走進了一個人頭攢動、座無虛席的會議室。
會議很快開始了,大隊的劉書記對大夥說“公社給了咱大隊一個推薦上大學的指標。需要群眾推薦,再上報公社考核批準,最後是學校審核,下發錄取通知書。
具體條件是家庭成份好,政治可靠;要有初中以上學曆,個人勞動表現要好;參加農村勞動最低不少於三年。”
接著他又補充說“咱村推薦的人,一定要保質保量,咱大隊的指標不能讓彆的隊給搶了了去。村裡出個大學生,那也是咱們的光榮不是。按照要求,咱村隻有杏兒和李曉符合條件。咱們二選一。大家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先議議,看推薦誰比較合適?”
劉書記的話音未落,李曉的父親,貧協主任馬上站起身來說,“我補充三句”會場上頓時響起一陣哄笑聲。
貧協李主任,常常張嘴愛講三句話我們貧下中農,當家做了主人,不要忘記階級鬥爭。
因此私下,大家都叫他貧三句。因他私心較重。申請入黨群眾意見總通不過。雖然家庭出身貧農,一直也隻能當個貧協主任。劉書記用雙手一按,示意大家安靜,讓李主任先發言。
“推薦上學這個政策好,是組織上對咱貧下中農的關懷和愛護,咱們推薦人,不僅家庭成份好,社會關係也要清白”貧三句特意提高聲音,把社會關係幾個字說得響響的。
他雖然沒有明說,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借口何家杏有比較“複雜”的社會關係,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推薦他的兒子李曉去上學。
不等貧三句話音落下,社員中馬上有人站起身,指著他說“報紙上早講了,現在,唯成分論但又不唯成分論,重在個人的實際表現。你還想搞階級鬥爭擴大化呀”
群眾們頓時用高高低低的聲音附和著。
“就是,動不動就用社會關係說事兒”
“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