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青的講座被媒體做了一次“歸納總結”,這是美化後的詞,真實情況是“斷章取義”。
<李元青再談《無極》——細數張一謀、陳詩人功過,也曾認真看過《黃土地》>
李元青關於內地商業電影曆史的表述隻是做了簡單概括,關於電影工業化的內容更是一筆帶過。
隻有關於大導演之間“批評”“掐架”的內容被詳儘描述。
現在的記者素質就是如此。
比美利堅差那就是理所當然,想要“超英趕美”那叫倒反天罡。
更無奈的是,網絡輿論環境也被帶偏。
哪怕隻是簡單提幾嘴,“華國電影要走工業化”,也有刁鑽的網友認為李元青是“忘恩負義”、“異想天開”。
【去了美利堅實踐電影,沒想著給好萊塢“做狗”,想什麼回報祖國?】
【華國有這環境搞工業化嗎?】
要不是李元青現在身上披著一層“好萊塢導演”的皮,這些刁鑽的話語就能彙聚成批判浪潮再次將他淹沒。
第二天,李安不僅結束了他的講座還被複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聘為名譽教授。
他的講座沒什麼敏感內容,就是他的一些人生過往。
李元青是年輕人,沒那麼多人生經驗可以傳授,李安今年五十二歲了,他有許多人生經曆可以拿出來分享給學生們。
終於,主辦方將兩人在公共場合湊在一起,暢聊電影。
這次對話的主題是“差異與共贏———好萊塢與華國電影的關係”。
其實這本該是個輕鬆的話題,但主辦方硬生生辦成了一場嚴肅大會。
主持人在讓兩位導演發言之前,非要詳儘介紹一番。
光念李安的介紹詞就念了近十分鐘,期間使用的語調還得抑揚頓挫。
“他!把東方文化傳給了西方;他!讓東方的……”
哎呦,聽得李元青頭疼。
好不容易熬到結束,主持人開始念李元青的介紹詞了。
“他!是最年輕的金獅導演!他!是”
李元青真忍不住了,開口打斷道。
“我那點成績就沒必要這麼隆重了,大夥也都挺熟悉我的,咱們直接開始吧。”
主持人雖然略顯尷尬,但台下聽眾都熱烈鼓起了掌。
李安也鼓起了掌,估計他也聽煩了,但他歲數大,養氣功夫足,幸好現場有李元青這個年輕人敢站出來拒絕這些繁文縟節。
眼看場麵已經如此,主持人隻好開始下一個環節。
李安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
“華國電影在與外國影片競爭時不要丟掉自己的特色。”
“我,一個灣灣的導演拍攝一個美利堅西部同的牛仔故事,他們能夠認可,我想一定會有一個共同的東西。你要注意你自己的特色,你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因為你不可能比好萊塢拍攝得更像他們。”
李元青則是認為“走向海外其實並沒有那麼緊迫,我們的電影應該先要得到華國觀眾的認可。”
“未來十五年內,我們國產電影麵對以好萊塢為首的外國電影將會持續保持守勢,未來,華國電影市場一定會越來越開放,這是大方向決定的,目前國內每年引進電影數量始終維持在二十部左右,這個數量不會一成不變,以後會提高,而被引進的電影質量、成本都會比國產電影要高,觀眾也更願意接受它們,想要守住陣地就得得到本國國民的認可。”
李元青拿《瘋狂的石頭》、《彗星來的那一夜》舉例,要先拍出本國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再去考慮如何讓外國人接受我們的文化。
其實讓外國人接受我們文化,這個話題與電影無關,這是國力問題,國力不強勢,人家對你沒興趣了解,國力蒸蒸日上,比肩乃至超越美利堅時,歐美會來主動學習了解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