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劉玄德攜民渡江與趙子龍單騎救主》
(二)《周易哲思映史篇》
周易哲思蘊萬千,玄德攜民渡江川。
仁德感召蒼生附,大義凜然誌愈堅。
子龍單騎雄風展,浴血奮戰敵膽寒。
陰陽變化玄機顯,智勇雙全譜華箋。
英雄氣概垂青史,忠義光芒照世傳。
(二)以下是對這首七律詩的詮釋
詩的首聯“周易哲思蘊萬千,玄德攜民渡江川”,點明了主題,以周易哲學為背景,引出劉玄德攜民渡江的情節。
頷聯“仁德感召蒼生附,大義凜然誌愈堅”,強調了劉備的仁德對百姓的感召力,以及他堅守大義的決心。
頸聯“子龍單騎雄風展,浴血奮戰敵膽寒”,描繪了趙子龍單騎救主時的英勇無畏,展現其雄風與豪氣。
尾聯“陰陽變化玄機顯,智勇雙全譜華箋”,指出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周易哲學中陰陽變化的道理,以及劉備和趙雲智勇雙全的表現。最後“英雄氣概垂青史,忠義光芒照世傳”,總結了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忠義精神將永載史冊,流傳千古。
(三)《三國演義》第41回名為“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和典故
1梗概
劉備攜民渡江曹操假意安民,讓徐庶勸降劉備未能成功。劉備帶領十數萬百姓棄樊城而走,前往襄陽。到襄陽城下,劉琮懼怕不敢見劉備。魏延欲殺蔡瑁、張允,開城門迎劉備,但文聘與魏延交戰,劉備不忍百姓受戰亂之苦,未進城,轉投江陵,在途中還祭奠了劉表。
劉琮投降與遇害王威勸劉琮偷襲曹操未果,蔡瑁、張允投降曹操。曹操賜官給蔡瑁、張允並讓他們統領水軍,還答應讓劉琮永為荊州之主,但卻轉封他為青州刺史,在劉琮赴任途中將其殺害,王威護主而死。
趙雲單騎救主曹操追殺劉備,趙雲單人匹馬尋找劉備家人。趙雲殺了夏侯恩,得到曹操的寶劍青釭劍。趙雲找到受傷的糜夫人和阿鬥,糜夫人把阿鬥托付給趙雲後,自己投井而死。趙雲懷抱阿鬥,憑借曹操的寶劍奮力砍殺,曹操敬佩趙雲神勇沒下死手,趙雲終於殺出重圍。
2主要人物
劉備以仁德著稱,深得百姓愛戴。此次攜民渡江,展現了他的仁義和對百姓的責任感,但在戰亂中也顯得有些勢單力薄、艱難求生。
趙雲忠勇無比,單槍匹馬在曹軍陣營中反複衝殺,尋找劉備的家眷。麵對重重危險,毫不退縮,成功救出阿鬥,是本回的核心人物。
曹操作為一方霸主,有雄才大略,但在本回中也展現出了他的奸詐一麵,如欺騙劉琮等。
劉琮劉表之子,懦弱無能,在曹操的威逼下投降,最終被曹操殺害。
糜夫人深明大義,為了不拖累趙雲,讓阿鬥能安全回到劉備身邊,毅然投井自儘。
魏延勇猛有謀,欲殺蔡瑁、張允迎劉備,但因文聘阻攔未能成功。
文聘本為劉表部下,後歸降曹操,攔住劉備,但被劉備責罵後羞慚滿麵,引兵自投東北去了。
3經典詩句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隻有常山趙子龍。”此句生動地描寫了趙雲在當陽長阪坡之戰中的英勇表現,讚美了趙雲的勇猛和英雄氣概,成為後世傳頌趙雲的經典詩句。
4典故
趙子龍單騎救主這是《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趙雲在曹操大軍的包圍中,不顧自身安危,孤身一人尋找並救出了劉備的兒子阿鬥,展現了他的忠誠和勇敢。此典故也成為了後世讚揚忠臣義士、英勇無畏精神的典範。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劉玄德攜民渡江與趙子龍單騎救主》
《三國演義》第41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與人性光輝的故事。在這一情節中,劉備的仁德、趙雲的英勇以及百姓的追隨,共同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一故事時,更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與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變”是一個核心概念。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往往是由陰陽兩種力量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在劉玄德攜民渡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變化的軌跡。
劉備原本據守樊城,但在曹操大軍的威脅下,不得不帶領民眾一同渡江逃往江陵。這一決策看似無奈之舉,但實際上卻體現了劉備順應時勢、靈活應變的能力。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明白隻有與民眾同甘共苦,才能贏得他們的支持與信任。這種對變化的敏銳洞察力和果斷決策,正是劉備能夠在亂世中立足的關鍵所在。
而民眾對劉備的追隨,也反映了他們對劉備仁德的認可和向往。在周易哲學中,“德”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夠感召人心,凝聚力量。劉備以其寬厚仁慈的品德,贏得了民眾的愛戴與擁護,使他們願意跟隨他一同麵對艱難險阻。這種以德服人的力量,在攜民渡江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