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關雲長單刀赴會”與“伏皇後為國捐生”》
(一)《周易哲思映史篇》
《周易》哲思透古箋,關雲單赴義淩天。
東吳謀計風雲湧,蜀漢豪情膽氣堅。
伏後捐生為國念,奸雄弄勢霸圖連。
興衰榮辱皆成幻,史海沉鉤鑒萬千。
(二)詮釋
詩的首聯“《周易》哲思透古箋,關雲單赴義淩天”,點明了主題,以《周易》的哲學思想為背景,映襯出關雲長單刀赴會的英勇和義氣直衝雲天。
頷聯“東吳謀計風雲湧,蜀漢豪情膽氣堅”,描述了東吳的陰謀詭計和蜀漢的豪情與堅定,進一步展現出關雲長麵臨的複雜局勢和他的勇敢無畏。
頸聯“伏後捐生為國念,奸雄弄勢霸圖連”,則講述了伏皇後為國捐軀的悲壯,以及奸雄曹操的權勢和野心。
尾聯“興衰榮辱皆成幻,史海沉鉤鑒萬千”,表達了曆史的興衰榮辱都如夢幻泡影,而這些曆史故事成為了後人借鑒的寶貴經驗,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整首詩通過對“關雲長單刀赴會”與“伏皇後為國捐生”的描繪,展現了周易哲學在曆史中的映照,以及對曆史的思考和感慨。
(三)《三國演義》第66回的回目,梗概,主題,情節,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和典故
回目《三國演義》第66回回目為“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後為國捐生”。
梗概
關羽單刀赴會孫權想要索回荊州,張昭獻計軟禁諸葛瑾及其家人,讓諸葛瑾去劉備處討回荊州。諸葛亮與劉備定下計策,讓諸葛瑾來回奔波卻空手而歸。孫權遷怒魯肅,魯肅便屯兵陸口,邀請關羽赴會,欲趁機索要荊州。關羽不懼危險,決定單刀赴會。在宴會上,他與魯肅據理力爭,表明絕不歸還荊州,最後佯裝醉酒,挾持魯肅安全脫身。
伏皇後為國捐生漢獻帝與伏皇後聽聞曹操欲篡位,伏皇後修書給父親伏完,讓獻帝召穆順攜書給伏完,準備聯合劉備、孫權共擊曹操。但事情敗露,密書被曹操搜出,曹操殺了伏皇後及其父一家、穆順一家老小。獻帝亡了皇後,連日不食,曹操將自己女兒嫁給獻帝,獻帝不得不從,冊立曹操女為皇後。
主題
這一回主要展現了關羽的英勇無畏、智勇雙全以及忠義精神,他單刀赴會,在東吳的威脅下毫不畏懼,堅決維護了劉備集團的利益,凸顯了“義”的主題。同時,伏皇後的遭遇揭示了曹操的專權跋扈,以及漢室衰微的無奈,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
情節
魯肅邀關羽赴會孫權因劉備得了西川卻不歸還荊州而大怒,差人召魯肅責問,魯肅提出請關羽赴會,若不從便殺之,若不來就進兵奪取荊州,孫權同意。魯肅派人送請書給關羽,關羽明知有詐仍答應赴宴。
關羽單刀赴宴關羽隻帶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魯肅在宴間提及歸還荊州之事,關羽以劉備當初隻是借荊州、烏林之役有功勞等理由反駁。周倉插嘴被關羽嗬斥,隨後關羽假借醉酒拉住魯肅,走到江邊才放手,成功脫險。
曹操與伏皇後之事曹操權勢日盛,漢獻帝與伏皇後得知曹操欲稱“魏王”後相擁大哭。伏皇後寫信給父親伏完欲除曹操,事情敗露,曹操殺了伏皇後一家及穆順一家,之後曹操將女兒嫁給獻帝,立為皇後。
主要人物
關羽蜀漢名將,忠義勇猛,不懼東吳的威脅,單刀赴會,展現出非凡的膽識和氣概,麵對魯肅的索要荊州,據理力爭,維護了劉備集團的利益。
魯肅東吳的重要謀士和將領,雖為孫權效力索要荊州,但有長者之風,在關羽單刀赴會時,因擔心關羽傷害自己而不敢讓伏兵輕動。
孫權東吳之主,想要索回荊州,采用了張昭的計策和魯肅的建議,但在麵對曹操的威脅時,又不敢輕易出兵荊州。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跋扈,發現伏皇後欲除自己的計劃後,殘忍殺害伏皇後一家。
伏皇後忠於漢室,為了保護漢獻帝,試圖聯合外部力量對抗曹操,最終失敗被殺。
經典詩句“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此詩讚揚了關羽單刀赴會的英雄氣概,將他與戰國時期的藺相如相提並論,認為關羽在單刀赴會時所展現出的勇氣和智慧勝過了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表現。
典故
單刀赴會關羽隻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這一典故充分體現了關羽的英勇和自信,以及他對劉備的忠誠和對東吳的不懼。
伏皇後為國捐生伏皇後為了漢室江山,不惜冒險聯絡外部力量對抗曹操,最終被曹操殺害,展現了她的忠貞和勇敢。這一事件也成為了曹操專權跋扈的一個例證,反映了當時漢室的衰微和政治鬥爭的殘酷。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關雲長單刀赴會”與“伏皇後為國捐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三國演義》第66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後為國捐生”,描繪了兩個截然不同卻又極具震撼力的場景,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忠義與權謀的交織。從周易哲學的深度來解析這兩個故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與智慧。
關羽單刀赴會,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在周易中,“乾卦”象征著剛健、進取和勇敢,而關羽的行為正體現了乾卦的精神。他明知赴會充滿危險,但為了維護劉備集團的利益,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這種勇敢並非盲目衝動,而是基於他對形勢的清晰判斷和對自身實力的自信。
單刀赴會中,關羽所麵臨的局麵是複雜而多變的。東吳方麵設下陷阱,試圖借機除掉關羽,但關羽卻能在危機中保持鎮定,以不變應萬變。這體現了周易中“不易”的原則,即堅守正道,不為外界的乾擾所動搖。同時,關羽在與魯肅的交鋒中,巧妙地運用言辭和氣勢,占據主動,這又體現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即根據形勢的變化靈活應對。
關羽的單刀赴會,也是他對“義”的堅守的體現。在周易中,“義”是一種道德準則,是維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力量。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對兄弟之情的珍視,使其在麵對東吳的威脅時,能夠堅守道義,不懼艱險。這種“義”不僅是關羽個人的品質,更是一種社會價值,它激勵著人們在麵對困難時,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
與關羽的英勇相對比,伏皇後的遭遇則讓人深感悲哀。伏皇後試圖為國捐生,與曹操的專權進行抗爭,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這反映了周易中“陰陽消長”的規律,即事物的發展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之間的鬥爭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