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詩詞對《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108回解析》的描述
(一)《〈三國演義〉第108回解析》
周易哲思蘊妙玄,三國百轉史篇連。
丁奉雪戰呈豪勇,孫峻謀施隱暗淵。
陽剛陰柔相映襯,變易平衡理自全。
禍福吉凶皆有定,時位恰當智無邊。
(二)詮釋:
這首詩以七律的形式,進一步闡述了從周易哲學角度對《三國演義》第108回的解析,體現了其中的智慧與深意。
詩的首聯“周易哲思蘊妙玄,三國百轉史篇連”,指出《周易》的哲學思想蘊含著精妙深邃的道理,而《三國演義》的故事曲折多變,與曆史篇章緊密相連。
頷聯“丁奉雪戰呈豪勇,孫峻謀施隱暗淵”,具體描述了丁奉在雪中奮戰展現出的英勇,以及孫峻在席間施展陰謀的深沉。
頸聯“陽剛陰柔相映襯,變易平衡理自全”,強調了陽剛與陰柔相互映襯的關係,以及變易與平衡的道理在其中體現得淋漓儘致。
尾聯“禍福吉凶皆有定,時位恰當智無邊”,說明禍福吉凶都有其定數,而把握好時機和位置則展現出無儘的智慧。
整首詩通過對《三國演義》第108回的解析,深入挖掘了其中蘊含的周易哲學的內涵和意義。
(三)《三國演義》第108回回目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經典梗概
司馬師得知薑維取雍州,便引兵五萬前來助戰,卻被薑維用武侯所傳連弩法擊退,司馬師於亂軍之中逃命回洛陽。之後司馬懿病故,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申奏魏主曹芳,司馬師被封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司馬昭為驃騎上將軍。
東吳孫權去世,諸葛恪立孫亮為帝。司馬師聽聞孫權已死,商議起兵伐吳,派王昶、胡遵、毋丘儉分三路進發,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
吳太傅諸葛恪派丁奉領三千水兵去東興抗魏。當時正值嚴寒大雪,魏將胡遵與眾將設席高會,對丁奉的三千人不以為意。丁奉令眾軍脫去衣甲,卸了頭盔,隻帶短刀,趁魏兵不備,殺上岸去,魏兵措手不及,大敗。司馬昭、王昶、毋丘儉等聽聞東興兵敗,也勒兵而退。
諸葛恪想乘勝進取中原,久攻新城不下。守將張特用緩兵之計,哄退吳兵後修補城池。諸葛恪大怒,催兵攻城卻被城上亂箭射中。吳兵大敗而歸,諸葛恪托病不朝。孫峻與滕胤合謀,在吳主孫亮的支持下,於酒席間殺了諸葛恪,孫亮封孫峻為丞相、大將軍,自此權柄歸孫峻。
主要人物
丁奉東吳將領,有勇有謀,在東興之戰中,不畏嚴寒和敵眾我寡的形勢,帶領士兵奮勇殺敵,立下戰功。
孫峻孫堅弟孫靜曾孫,孫恭之子,在東吳後期掌握一定權力。他與滕胤合謀,殺害了專權的諸葛恪,後成為東吳的重要掌權者。
諸葛恪東吳大臣,諸葛瑾之子。他在孫權死後掌握大權,前期有一定的功績,但在後期變得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最終被孫峻所殺。
司馬昭司馬懿之孫,司馬師之弟,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和權臣。在這一回中,他作為大都督總領三路伐吳軍馬,但因東興之戰的失敗而退兵。
經典詩句“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儘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此詩是後人對孫權的評價,肯定了他作為東吳君主的成就和地位,稱他是英雄,能讓臣下忠心效力,統治江東二十四年,建立了一番大業。
經典典故
丁奉雪中奮短兵丁奉在大雪天帶領士兵,輕裝上陣,以短刀近戰的方式突襲魏軍,取得勝利。這一典故體現了丁奉的果敢和智謀,以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思想。
孫峻席間施密計孫峻在酒席間設下埋伏,殺害了諸葛恪,奪取了東吳的大權。這一事件反映了東吳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政治陰謀。
指導思想
《三國演義》的整體指導思想傾向於“尊劉貶曹”,強調忠義、智謀、仁德等價值觀。在第108回中也有所體現,例如丁奉的奮勇殺敵可視為一種忠義和勇敢的表現;而諸葛恪後期的專權和剛愎自用則是作者所不認可的。同時,這一回也反映了三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政治鬥爭、軍事對抗以及權力更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暗示了曆史的發展和變遷是不可阻擋的。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108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108回“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描繪了一段充滿權謀與智勇的曆史篇章。這一回不僅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變幻,更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深度解析這一回目,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奧秘與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相互轉化、動態平衡的觀念貫穿始終。這與“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所展現的情節有著緊密的契合。丁奉在雪中奮短兵,不畏嚴寒與強敵,以勇猛和果敢展現出陽剛之美。而孫峻席間施密計,則體現了陰謀與策略,代表了陰柔之智。這種陰陽的交織與互動,正是周易哲學所強調的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丁奉,這位東吳的勇將,在大雪紛飛的戰場上,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無畏的勇氣。雪象征著寒冷、艱難和困境,而丁奉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挺身而出,奮勇殺敵。這體現了他內心的陽剛之氣和不屈的精神。在周易哲學中,陽代表著主動、進取、光明和力量。丁奉的行為正是陽的體現,他以自己的力量打破了困境,為東吳贏得了孫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