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115回解析》的七律詩詞示例,並加以解析
(一)《易析三國一一五回》
蜀漢興師誌未窮,薑維伐魏意如虹。
陰陽互擾朝綱亂,卦象潛移運勢忡。
後主信讒班詔促,將軍避禍屯田融。
興衰似在易中定,史海沉浮道亦同。
(二)解析如下
首聯“蜀漢興師誌未窮,薑維伐魏意如虹”。這一聯描述了《三國演義》第115回中薑維積極興兵伐魏的場景。薑維一心想要恢複中原,多次出師,展現出堅定的誌向和無畏的精神,如彩虹般絢爛奪目。此句為後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礎,突出了薑維這一人物在本回中的重要行動。
頷聯“陰陽互擾朝綱亂,卦象潛移運勢忡”。這裡的“陰陽”是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出發,在蜀漢政權內部,薑維等忠臣良將代表著積極進取的陽剛之力,而黃皓等讒佞之輩則是消極有害的陰柔之態。陰陽相互乾擾,導致朝綱混亂,國家的運勢也隨之變得令人擔憂。這一聯體現了周易中陰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哲學觀念,與本回中蜀漢內部的政治鬥爭和矛盾相呼應。
頸聯“後主信讒班詔促,將軍避禍屯田融”。此聯緊扣回目中的主要情節,後主劉禪聽信讒言,下詔召回薑維,使得薑維的北伐大業受阻。而薑維為了避禍,選擇了屯田遝中。“班詔促”體現了外部環境對薑維的不利影響,“屯田融”則表現了薑維在困境中尋找出路、保存實力的策略,這也是他根據當時的局勢所做出的無奈之舉。
尾聯“興衰似在易中定,史海沉浮道亦同”。這一聯是對本回故事的總結和升華,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第115回中蜀漢的興衰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就如同周易中的卦象變化一樣,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曆史的海洋中,各個勢力的沉浮都遵循著一定的“道”,這個“道”既包括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包含了周易哲學所揭示的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此句表達了對曆史的深刻思考和對《三國演義》所蘊含的哲學意義的探索。
總體而言,這首七律詩詞從周易哲學的視角出發,對《三國演義》第115回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思考,將文學作品與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展現了詩詞的藝術魅力,又體現了對經典名著的獨特解讀。
(三)《三國演義》第115回回目,經典梗概,主要人物,經典情節,經典詩句,經典典故,中心思想及指導思想
《三國演義》第115回名為“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薑維避禍”。以下是對這一回的詳細介紹
1主要人物
薑維蜀漢大將軍,繼承諸葛亮的遺誌,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恢複漢室。本回中他不顧譙周勸阻,執意第八次伐魏,但因各種原因最終未能成功,後選擇屯田避禍。
鄧艾曹魏名將,足智多謀,與薑維多次交鋒,是薑維北伐的主要對手之一。本回中他在洮陽設伏,擊敗了薑維的先鋒夏侯霸。
後主劉禪蜀漢皇帝,昏庸無能,輕信宦官黃皓的讒言,召回薑維,導致薑維的北伐計劃受阻。
黃皓蜀漢的宦官,奸巧專權,在朝中結黨營私,排擠忠良,對蜀漢的政治局勢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譙周蜀漢的大臣,反對薑維連年北伐,認為此舉勞民傷財,不利於蜀漢的發展。
夏侯霸本為曹魏將領,後因司馬懿誅殺曹爽,被迫投降蜀漢,成為薑維的得力助手,在本回中被鄧艾設計所殺。
2經典梗概
蜀漢景耀五年冬十月,薑維準備充分後上表後主劉禪請求出兵伐魏。譙周夜觀天文認為此行不利,極力勸阻,但劉禪猶豫不決。薑維留廖化守漢中,自己率三十萬大軍徑取洮陽。鄧艾分析薑維的行動,在洮陽設下伏兵。夏侯霸作為先鋒,見洮陽城門大開,以為是座空城,結果中計,被城上的伏兵射死。隨後薑維引兵接應,與司馬望交戰,初戰不利。
薑維本想明爭侯河,暗襲祁山,圍困鄧艾,但後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言,連發三道詔命召回薑維。薑維得知是黃皓搞鬼,欲殺之,後在秘書郎郤正的勸說下,決定前往遝中屯田避禍。薑維向劉禪奏請,劉禪同意,於是薑維率領八萬兵馬前往遝中種麥,以為久計。與此同時,鄧艾得知薑維在遝中屯田,畫成圖本具表申奏。
3經典情節
夏侯霸中計身死夏侯霸作為薑維的先鋒,在進攻洮陽時,看到城門大開,以為是座空城,放鬆了警惕。結果城上突然鼓角齊鳴,矢石如雨,夏侯霸和五百軍皆死於城下,這一情節突出了鄧艾的智謀和薑維此次北伐的艱難。
薑維怒斥黃皓薑維回到成都後,得知是黃皓進讒言導致自己被召回,十分憤怒,欲殺黃皓。但劉禪卻偏袒黃皓,讓薑維無可奈何,這一情節體現了蜀漢內部的政治腐敗和薑維的無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薑維屯田避禍在郤正的建議下,薑維意識到自己在朝中處境危險,於是向劉禪請求前往遝中屯田。這一情節既表現了薑維的明智,也暗示了蜀漢局勢的嚴峻。
4經典詩句
“大膽薑維妙算長,誰知鄧艾暗提防。可憐投漢夏侯霸,頃刻城邊箭下亡。”這首詩感歎了薑維的謀略雖長,但鄧艾更勝一籌,夏侯霸投降蜀漢後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
5經典典故本回中提到的“滅虢取虞”,出自春秋時期的一個曆史故事。晉獻公借口虢國侵犯晉國邊境,要派兵滅虢,但晉虢之間隔著虞國,於是大臣荀息向獻公獻上計謀,先送虞國國君美玉和寶馬,請求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國君貪圖小利答應借道,晉國軍隊消滅虢國後,又把虞公抓住滅了虞國。在《三國演義》第115回中,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攻擊一方時先穩住另一方,等滅掉一方後再滅另一方。
6中心思想
本回通過描寫薑維第八次伐魏的過程以及蜀漢內部的政治鬥爭,表現了蜀漢政權的衰落。薑維雖有北伐的決心和勇氣,但受到內部政治腐敗、皇帝昏庸、糧草不足等因素的製約,難以取得成功。
同時,也揭示了曹魏方麵的強大,鄧艾等將領的智謀和軍事才能給薑維的北伐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此外,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連年的戰爭使得軍民不寧,國家經濟受到嚴重破壞。
7指導思想
從蜀漢的角度看,薑維繼承諸葛亮的遺誌,堅持北伐,體現了一種忠誠和執著的精神。但他的行為也反映出一種對形勢的誤判和過於自信的態度,沒有充分考慮到蜀漢的實際情況。
從曹魏的角度看,鄧艾等人的戰略和戰術體現了一種務實和靈活的思想,他們能夠根據敵人的行動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以取得戰爭的勝利。
從整個故事的角度看,《三國演義》強調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曆史規律,以及“忠”“義”“智”“勇”等傳統價值觀的重要性。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115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115回“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薑維避禍”,這一章節充滿了複雜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剖析這一回,可以揭示出其中更為深邃的內涵和哲理。
在這一回中,蜀漢的薑維再次興兵伐魏,展現出了他的堅定決心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與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契合。薑維如同一位不懈奮鬥的君子,儘管麵臨重重困難和阻礙,卻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然而,後主劉禪的聽信讒言,召回薑維,導致了這次北伐的失敗。這反映了周易中“陰陽”相互作用的觀念。在蜀漢政權內部,既有薑維這樣積極進取的力量,也有黃皓等讒佞之輩帶來的消極影響。這種陰陽的對立與平衡,在曆史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譙周的勸阻,也體現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譙周根據天象和局勢的變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建議。他看到了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提醒人們要順應時勢的變化,而不能一味地堅持既定的計劃。
夏侯霸的中計身死,是這一回中的一個悲劇情節。它象征著周易中“否極泰來”的道理。夏侯霸原本是曹魏的將領,因形勢所迫而投靠蜀漢,最終卻難逃命運的捉弄。這也提醒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充滿了變數和風險,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應對可能出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