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_中國人,上下五千年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中國人,上下五千年 > 第111章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

第111章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1 / 2)

在曆史的長河中,公元960年發生的陳橋兵變無疑是一個極具標誌性且影響深遠的事件,它直接促成了趙匡胤的稱帝,開啟了大宋王朝三百餘年的統治篇章。這一事件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波瀾,不僅改變了眾多人物的命運走向,也對中國曆史的發展軌跡產生了重大的塑造作用。

一、時代背景五代十國的亂世風雲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極為動蕩混亂的歲月。自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大地陷入了軍閥割據、政權更迭頻繁的局麵。在短短五十多年間,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而在南方及其他地區更是存在著諸多割據政權,史稱“十國”。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個割據勢力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相互攻伐,生靈塗炭。連年的戰爭導致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社會秩序蕩然無存。同時,由於政權更迭迅速,統治者往往無暇顧及製度建設和文化發展,使得整個社會處於一種無序且混亂的狀態。

例如,後梁太祖朱溫,本是黃巢起義軍的將領,後投降唐朝,卻又篡唐自立。他在位期間,荒淫無道,肆意殺戮,引起了各方的不滿和反抗。後唐莊宗李存勖雖然在軍事上頗有建樹,消滅了後梁,但他後期沉迷於戲曲,寵信伶人,導致朝政荒廢,最終死於內亂。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稱帝,不惜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此舉不僅使中原地區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屏障,也讓契丹得以進一步侵擾中原,百姓深受其害。後漢的建立同樣伴隨著血腥的權力爭鬥,其存在時間也較為短暫。

後周世宗柴榮算得上是五代時期一位較為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致力於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擴充軍隊,試圖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業。他親自率軍征戰,取得了不少軍事勝利,如攻打南唐時,連下多座城池,使南唐被迫求和。可惜的是,柴榮英年早逝,他的離世使得後周政權再次陷入了不穩定的狀態,也為後續的陳橋兵變埋下了伏筆。

二、趙匡胤其人出身與早期經曆

趙匡胤出身於一個軍人世家,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他的父親趙弘殷是後周的一位將領,常年征戰沙場,在軍中頗有威望。趙匡胤自幼便受到家庭軍事氛圍的熏陶,對武藝和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

少年時期的趙匡胤,身材魁梧,武藝高強,為人豁達大度,且頗具智謀。他不甘心於僅僅在老家過著平凡的生活,懷揣著對外麵世界的向往和建功立業的抱負,毅然決定離開家鄉,投身軍旅。

起初,他四處遊曆,尋找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比如,他結識了韓令坤,兩人一同闖蕩江湖,相互切磋武藝,情誼深厚。

趙匡胤先是投奔了後漢的郭威帳下。郭威當時是後漢的一位重要將領,手握重兵。趙匡胤在郭威的軍隊中表現出色,憑借著自己的武藝和軍事才能逐漸嶄露頭角。不久之後,郭威發動兵變,推翻了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趙匡胤因在兵變過程中立下功勞,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和提拔,成為了後周禁軍中的一名軍官。

在郭威去世後,其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柴榮是一位極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心想要統一中原。趙匡胤在柴榮在位期間,更是如魚得水,多次跟隨柴榮出征作戰,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他參與了攻打南唐、北漢等諸多戰役。在攻打南唐的戰役中,趙匡胤率領軍隊渡過長江,直逼南唐都城金陵,給南唐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他還曾在壽州之戰中,巧妙地運用戰術,率領騎兵迂回到敵軍後方,與正麵部隊形成夾擊之勢,大破南唐軍隊。在與北漢的作戰中,趙匡胤同樣表現出色,麵對北漢的精銳騎兵,他沉著冷靜,指揮若定,多次擊退北漢的進攻,為後周鞏固了北方邊境。他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不僅為後周擴大了版圖,也讓他自己在軍中的威望日益提高,逐漸成為了後周禁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三、陳橋兵變的前奏後周的局勢與趙匡胤的勢力積累

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由其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後周恭帝。由於恭帝年幼,無法親理朝政,政權實際上落入了符太後和一些大臣的手中。此時的後周,雖然表麵上還算穩定,但實際上卻隱藏著諸多危機。

一方麵,周邊的割據勢力依然對後周虎視眈眈,隨時可能發動進攻。例如,北漢一直與後周為敵,妄圖趁後周新帝年幼、局勢不穩之時,聯合契丹對後周發動攻擊。南方的南唐等割據政權也在觀望局勢,隨時準備在有利可圖時有所行動。

另一方麵,後周內部的政治局勢也並不平靜。一些將領和大臣之間存在著權力爭鬥,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盤算著。比如,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之間就存在著矛盾。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在軍中地位頗高,而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同樣手握重兵。兩人為了爭奪軍中的主導權,明爭暗鬥不斷,這使得後周的軍事指揮係統存在著一定的混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而在這種局勢下,趙匡胤所領導的禁軍勢力卻在悄然壯大。

趙匡胤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忠誠且有能力的將領和士兵追隨他。他在禁軍中建立了深厚的人脈關係,許多禁軍將領都與他關係密切,願意聽從他的指揮。比如石守信、王審琦等,這些人都是趙匡胤的親信,在後來的陳橋兵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趙匡胤還通過一係列的手段,不斷提升自己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他禮賢下士,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和朝中大臣,使得自己在朝廷內外都擁有了良好的口碑。他曾與趙普等文人謀士頻繁交流,探討治國理政之策,趙普也逐漸成為了他的心腹之人。同時,他也善於利用一些政治機會,展示自己的忠誠和能力,進一步贏得了後周皇室和部分大臣的信任。

例如,有一次朝廷商議對南唐的政策,趙匡胤在會上提出了一套既有利於維護後周的利益,又能避免過度刺激南唐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數大臣的認可,也讓後周皇室對他的政治眼光有了更深的認識。

然而,隨著趙匡胤勢力的不斷壯大,一些人開始對他產生了猜忌。畢竟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手握重兵的將領往往是政權穩定的最大威脅。但趙匡胤卻表現得十分低調和忠誠,他似乎並沒有表露出任何不軌之心,依舊兢兢業業地為後周效力,這也讓一些對他的猜忌暫時得以緩解。

四、陳橋兵變的爆發精心策劃還是順勢而為?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朝廷突然接到北方邊境的緊急軍情,稱契丹和北漢聯軍南下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商議後決定派遣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抵禦。這一決定看似平常,但實際上卻成為了陳橋兵變的導火索。

趙匡胤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領大軍從都城開封出發。當大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天色已晚,於是大軍便在此地駐紮休息。就在這個夜晚,一場改變曆史進程的變故悄然發生了。

關於陳橋兵變究竟是趙匡胤及其親信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還是順勢而為的偶然事件,史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及其親信精心策劃的奪權行動。他們事先早已暗中謀劃好了一切,利用這次出征的機會,製造出契丹和北漢聯軍入侵的假軍情,以此來獲取軍隊的指揮權,並在途中發動兵變。在大軍駐紮陳橋驛的當晚,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將領如趙匡義(趙匡胤之弟)、趙普等開始在軍中散布言論,說如今皇帝年幼,無法親政,我們在外征戰,為國家出生入死,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和回報,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帝,這樣大家才能有更好的前途。這些言論在軍中迅速傳播開來,引起了士兵們的廣泛共鳴。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陳橋兵變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順勢而為。當時後周政權本身就不穩定,皇帝年幼,政治局勢混亂。而趙匡胤作為禁軍的主要將領,在軍中威望極高,士兵們對他本來就十分敬重和信任。當大軍麵臨出征抵禦外敵的情況時,士兵們出於對自身前途和國家命運的擔憂,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擁立趙匡胤為帝,希望通過他來改變現狀,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可能事先並沒有明確的奪權計劃,但在麵對士兵們的擁立呼聲時,他順應了形勢,最終決定稱帝。

無論哪種觀點更接近事實,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夜晚,陳橋驛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而又熱烈。士兵們的心情被徹底點燃,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擁立趙匡胤為帝。

據一些史料記載,當晚軍中的一些士兵已經開始私下準備黃袍等象征帝王的物品,可見士兵們對於擁立趙匡胤為帝的熱情之高。

五、兵變過程從黃袍加身到回師開封

在士兵們的擁立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趙匡胤的親信將領們開始行動起來。他們準備好了黃袍(在古代,黃袍是帝王的象征),然後來到趙匡胤的營帳前。



最新小说: 燈滅:第一夜【九尾神狐】 星盜聯盟 快穿:軟糯宿主開局就被騙親親 追夫也進火葬場 被分家後我們家的日子扶搖直上 我被冤殺後,係統黑化了 晚庭深 哥布林醜,聖女倒貼是怎麼回事 丹絕寰宇 紅樓夢新編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