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樂在附近轉悠了幾圈,試圖在周圍找到地下水。
可惜,轉悠了一圈也沒找到地方。
都已經超出了他的探測範圍。
既然找不到他也就不找了,向著喜子那邊的窯洞走了過去。
沒有按照原路,而是在村裡溜達了起來。
以前隻是網上看到過陝北的窯洞,這次才算是真正第一次見到這種東西。
“靜雅,吃飯了。”
思緒間,有婦女在那裡喊著。
楊小樂向著下方看了過去,一個短發秀氣的女孩正在那裡推磨,旁邊一個女孩正在拿著高粱穗做的刷子在那裡刷著糧食。
其實也不算短發。
經過了幾年前剪短發的潮流,很多人中間就沒剪過了。
很多人頭發都是到了肩膀長度。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剪短發。
“哎,來了。”
女孩扭頭答應了一聲,隨後開始收拾東西。
楊小樂仔細的看了看。
鵝蛋臉、高鼻梁,長相沒問題。
看來男人挑媳婦都一樣,容貌絕對是占據優先地位。
這是不可否認的。
看著兩人進了窯洞裡,他這才重新回到之前的地方。
而此時,正有幾個人從窯洞裡出來,穿著一身乾部服,手裡提著公文包。
“楊小喜同誌,上麵三令五申,這種隔尾巴的事情是要堅決杜絕的。希望你好好調查了一下。”
喜子點了點頭。
沒說什麼,安靜的看著對方離開。
楊小樂過來,看著四周都有人圍觀,而且,吳家一家人也都出來了。
走過來,看著皺著眉頭的喜子好奇的問道“怎麼回事”
他或許猜到了。
“公社的人!”
喜子嘀咕了一句,隨後看著四周喊道“好了,都散了。”
聽到這話,眾人也都散開了。
喜子見狀這才說道“行了,先吃飯吧,嬸子把飯都做好了。”
楊小樂看了看眾人,也沒說什麼。
跟著人進了主人家的炕洞裡。
這裡的炕不像是喜子他們住的,而是兩間,堂屋一間旁邊還有一個窯洞。
小窯洞應該是夏天不用燒炕的時候,分床睡用的。
和東北那邊倒是差不多。
“這是吳叔,吳嬸,這是他們家大女兒吳豔妮,這是二妮,他們這叫女子。這是吳叔家三兒子,根子。”
喜子過來以後,簡單的介紹了一下。
楊小樂笑著遞了一支煙過去“叔!嬸子,喜子在這麻煩你們了。”
吳二順笑嗬嗬的接了過去,塞到了耳朵上。
另外一個耳朵上是之前散的煙。
“坐吧!彆客氣嘞。”
隨後幾人上了炕上。
兩個女孩和小孩子沒上炕,顯然是因為家裡來客人了。
楊小樂也沒矯情。
炕桌上擺放著幾碗吃的,而楊小樂的麵前則是一碗白麵條,還有一個雞蛋。
而其他人的碗裡則是看上去是一片一片圓圓的東西。
喜子看著他的表情,示意道;“吃吧,上車餃子下車麵,你不吃他們不高興,什麼事情吃完再說。”
說完把楊小樂帶的酒給打開,一人倒了一酒盅。
桌子上還有其他的東西,楊小樂認識其中一樣。
洋芋擦擦。
剩下兩個則是喜子拿過來的紅燒肉罐頭和午餐肉罐頭。
“你們出的什麼”
楊小樂看著喜子幾個人的碗裡,笑著問了一下。
有點像是濃稠的稀飯。
喜子見狀說道“錢錢飯。黑豆壓成銅錢一樣,和蕎麥一起煮的。”
楊小樂點了點頭。
聽過,但是沒見過。
端起酒杯笑道“叔,走一個!”
其他人見狀,自然都跟著喝了起來。
紅燒肉和午餐肉,自然是飯桌上的主角,但是沒人去夾。
至於桌子下的孩子更是不會去吃。
楊小樂看了一下在旁邊用小馬紮或者蹲著吃飯的三人,對著喜子示意了一下。
喜子自然是懂什麼意思。
起身離開,去了隔壁。
又拿了一罐子紅燒肉,打開給幾個人硬是分了分。
旁邊還時不時傳來吳嬸子埋怨的聲音。
“哎,女子吃什麼肉啊!你們留著吃。”
喜子沒去管,給幾個人分了,這才回到炕上。
“嬸子,讓我們吃獨食,也吃不下去啊!”
說完催促道“好了,吃飯,吃飯。”
帶頭給老兩口夾了一塊肉。
宋玉春早就忍不住了,也夾了一塊。
楊小樂則是沒吃。
再好的東西吃多了,那也會膩味,至於午餐肉,那更是不感興趣。
幾人吃著飯,楊小樂這才問道“剛剛怎麼了要是不方便說就算了。”
畢竟有些事情是不能亂討論的。
隔牆有耳。
喜子看著一家人,搖了搖頭“沒事,就是村裡人養羊的事情。……”
隨後將大概的情況給說了一下。
南方養豬。
這裡的老百姓更加習慣養羊,和那邊的豬肉差不多重要。
而且羊皮也是這邊重要的衣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但是公社那邊不讓養。
暖和的時候沒關係,天亮把羊趕出去,天黑才回來,這麼大的地方,彆說公社的人了,就是自己村裡的人都不好找。
但是現在冬天,羊也出去放牧,但是次數畢竟有限。
很難藏起來。
這不,經常有人過來查。
查不到就找隊長。
楊小樂點了點頭“跟我們那邊差不多,我們那邊一開始也不讓養豬,今年才放開一點。”
這是大環境,全國各地都差不多。
但是也分人領導的。
反正他以前看過很多老人的回憶錄,這段時間j西有些地方,想養多少養多少雞鴨。
前提是你能養活。
這年頭病害的控製能力很弱,養太多牲口的話應對風險能力很弱。
隨後問道“那你們以生產隊的形式養啊!這是集體的啊!”
說完,看著幾個人的表情,遲疑了一下“也不行”
喜子點了點頭。
楊小樂見狀一陣的搖頭,這就有些離譜了。
不是說延a這邊是管的最鬆的地方嗎
畢竟這是紅色聖地之一。
聽完他的話,喜子說道“這個得分地方,越是靠近市區那邊,情況越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