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何盤算著留下來這件事情,不止他一個人在想。
李秀冰也一樣。
李國福和李秀春一前一後地走出去,家裡便安靜了下來。
老五和老六畢竟是小孩,過一會兒就忘了剛才的事,兩個人在一塊兒玩鬨上了。
廚房裡,李秀城和李秀滿姐妹兩個,正在準備著晚飯。
“姐,你再不想下鄉呀?”李秀滿有些不太理解李秀城。
她的這個大姐比自己隻大三歲,但腦子裡想的東西,永遠都是李秀滿琢磨不透的。
李秀城不會像彆的女孩子那樣,幫助父母做太多的家務,也不願意帶弟弟妹妹,她就像大哥和二哥那樣,最喜歡出去玩兒。
李秀城經常會拿著皮筋,毽子,跑到外麵跟小夥伴們玩,就算是在家裡,也是捧著書,看書學習。
因為學習成績好,父母也沒有太苛責她。家務,基本上全都落在母親劉玉琴和李秀滿的身上。
劉玉琴的身體本來就不好,生了六個孩子的她,為了照顧孩子們,基本沒有好好休養過,因而身體十分虛弱。
李國福不太管家裡的事情,更彆提陪伴和照顧孩子們了。
他像很多的東北男人一樣,會把時間花在工作、和工友們喝酒,甚至是幫助彆人家的事情上。
家裡的所有事情,就像是會規劃好了似的,統統由劉玉琴來做。
李秀滿心疼母親,從小就幫助母親做家務。她年紀小,能做的事情不多,最喜歡的就是做衣服、納鞋底。
她還早早地學會了繡花。
於是,每一個兄弟姐妹的衣服上,就有了漂亮的圖案。家裡的被單、枕套、蓋著家具的簾子上都有了裝飾。
但,李秀城不屑於做這些事情,她除了玩樂,就隻剩下讀書。
李秀滿仍然記得兩年前發生的事情,那一年,六弟李秀間才一歲,李秀人也不過是四歲的年紀。
李秀滿的年紀也不大,做不到兩個弟弟妹妹全都抱著,便拉著李秀人的小手,背後背著李秀間,出去拾換糧。
那個年代,每家都會按照人口來發放糧票。
老話說得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正在成長期的孩子,長得都快,吃得也多,更何況李家六個孩子,每個月的糧食都不夠吃。
所以,一部分家裡孩子多的家庭,會用自家的細糧,去富裕一點的人家換粗糧。
細糧,包括白麵和大米。
用來換的粗糧,是高粱米,“大碴子”等糧食。
大碴子,指的是玉米粒乾燥後的一種處理方法,東北的粘玉米較多,用這種糧食熬成粥以後,粥是比較粘稠的,配上鹹菜,熱乎乎的一碗,就已經撐得肚子滾圓了。
隻是這種粥唯一的壞處,就是飽得快,餓得也快。
早上五六點鐘吃飯,上午九點多就開始餓了。所以大多數的人家都會選擇吃高粱米。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還是用爐子燒煤,或者木塊(東北人換之為板子,發“瓣”的音)。家裡的孩子多,高粱米極少用鍋蒸,基本都是用大鍋熬煮,然後撈出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