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曆朝曆代非要承認自己是華夏,而不是另立國統
這歸功於,秦王政橫掃六合以後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嬴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奠定了華夏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
秦朝統一華夏的曆程雖短暫,與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相比,秦帝國的壽命可謂匆匆。然而,這短暫的曆史卻為後世留下了無價的製度遺產。
一統六國之後,始皇帝除了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偉大政策外,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創舉——他使用和氏璧雕刻了一枚傳國玉璽,並宣稱得玉璽者得天下。
雖然始皇帝的初衷是為了彰顯自己受命於天的權威,但這一舉動間接地為全華夏的諸侯們確立了“天下”這一觀念。
劉邦建立漢朝後,因為玉璽落入自己手中,為了證明自己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更是將這個觀念強調了數百年之久。
最終,這一觀念深入人心,為華夏人所普遍接受。
漢朝末年,袁術憑借一塊玉璽就敢於稱帝,聲稱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然後最終遭到了諸侯們的合力剿滅。
儘管袁術的行為顯得過於自信,但這從側麵反映出,他確實深信得玉璽者得天下的觀念。
實際上,經過秦朝和漢朝數百年的大一統宣傳,這塊玉璽已經演化為一種象征,一種永久性的虛擬玉璽。
每當一個朝代衰落,隻要有人能用事實和實力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就能從道義上占據製高點,仿佛真的掌握了那塊虛擬玉璽。
於是,天下諸侯紛紛歸順,傳檄而定。新皇登基後,會繼續強化天命所歸的宣傳,宣布自己從法理上繼承了前朝的一切,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天下大亂之際,每個自認為能夠勝出的諸侯都會大力宣傳大一統觀念。然而,當形勢逆轉,他們往往來不及改變口風。
而新皇為了穩固統治,更是會不遺餘力地強調大一統概念。
秦朝開創了這一偉大傳統,後續的皇帝們嚴格遵守並強化了這一製度,長達兩千多年之久,最終形成了華夏獨特的文化傳統。
正如主席所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相比之下,歐洲的帝國卻未能形成類似的傳統。它們更多地依賴於血緣關係和宗教關係來凝聚國家力量。而華夏則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凝聚力,這使得華夏能夠經受住曆史的考驗,雖然偶有衰落,但始終能夠複興。
從秦帝國到清帝國,雖然這些王朝更替頻繁,但在華夏文化中,它們都被視為華夏的一部分,隻不過皇帝有所不同而已。
華夏從未有過崛起的概念,一直在追求複興。華夏一直在巔峰,隻是偶爾遭遇挫折,但終將重回輝煌。
這是拿破侖、基辛格等曆史名人的共識,也是歐洲主流思想家的觀點。在全球範圍內,華夏的這種獨特性無人能及。
華夏的凝聚力之強,令人歎為觀止。一個省份的麵積和影響力,就足以與歐洲的一個國家相提並論。
儘管南粵人和荊楚人之間方言不通,但他們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華夏人。如果有人提議他們分彆成立國家,他們可能會以異樣的目光看待你。
歐洲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華夏如此多的省份能夠和睦相處,而華夏人也同樣難以理解,為什麼像愛爾蘭和英國這樣的鄰國,明明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卻會選擇分裂。
在民族融合和凝聚民心方麵,華夏文化無疑是世界第一。鷹醬等國的努力,在華夏文化麵前都顯得相形見絀。
如果一個國家的內部凝聚力和認同感不足,那麼它早晚會走向分裂。但在華夏,從東北到海南,整個大陸的人們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讓西方人感到難以置信。
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他們可能會將華夏視為一個異類,認為華夏的統一強大到令人恐懼。但這就是華夏的傳承,這是華夏文化、曆史留下的獨特遺產。
儘管有人可能會嫉妒,但想要複製這樣的傳統,至少需要千年的時間。華夏文化具有極高的包容性,隻要認同華夏文化,你就是華夏人,無論你的血統和宗教如何。
如果有一天地球能夠實現統一,那麼統一者必將是華夏。因為其他國家,即使再強大,也無法實現真正的統一。即使它們占據了半個地球,稍有衰落,也會立刻分裂。而分裂後的國家,往往沒有再度統一的意願。
這就是華夏源遠流長,文明從未斷絕的原因!
靈源誕生的標準,以文明為尺度。在這個世界天道的標準裡,認同華夏文明,所以靈源率先誕生在華夏。
華夏文明,是天道文明!
華夏文化裡,是把人置於宇宙天地這個大係統中,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是‘天人合—’,是華夏祖先的智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為什麼要錨定天道,因為隻有天道恒常,它的運動不會隨人的意誌為轉移。華夏曆法為根據天道的規則所創立,計時規則高度契合天文。
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儘矣!——《陰符經》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夏先衍此刻無比的激動,靈源之地才最先誕生於華夏。也必定先誕生於華夏,華夏必將複興,屬於華夏主導的新時代開啟了!
不知不覺夏先衍繞著觀星台走了許久。最後他上了觀星台,開始觀察起周天的星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造古人。
這夜空是西周的星空,是盛唐的星空,也是郭守敬在觀星台之上觀測天文,那一晚的星空。
華夏古代天文學家把太陽和月亮所經過的天區稱為“黃道”,並把黃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故稱“二十八宿”。它廣泛應用於華夏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麵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稱。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