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考察完殷墟遺址的靈源後,並沒有離開安陽,而是去了安陽的華夏文字博物館。這裡展示了華夏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和燦爛的文化。
一以貫之的漢字係統傳承了華夏文明。
文以載道,文字承載著人類的思想和智慧,而漢字更是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大道。這也就是為何夏先衍可以以筆墨紙硯的方式將修行天道的功法記錄在了宣紙之上。而宣紙不負眾望,承載住了功法所蘊含的神韻。
泱泱中華,曆史悠久,文明博大。華夏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就是連續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華夏文明為什麼會如此生生不息、曆久彌新?
答案或許就隱藏在那橫豎撇捺之間。漢字,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經曆了漫長的演變曆程,始終貫穿其中。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認識與思考。
在華夏文明的發展曆程中,漢字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宗教還是科學技術,漢字都是這些領域的基石。它讓人們能夠記錄曆史、傳播知識、表達情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同時,漢字也是華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無論身在何處,隻要看到熟悉的漢字,就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鄉情和親情。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字體係中,作為古老自源的表意文字係統,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間斷、沿用至今的文字。
自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演變至今,曆經數千年而不衰,其形態雖有所變化,但基本構造和表意功能卻始終保持相對穩定。
這種穩定性和連續性,使得漢字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成為連接古今、溝通南北、承載華夏民族共同記憶的重要工具。蘊藏著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形塑了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基質結構,成為華夏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
文以載道,以文字為載體的表達形式,承載著傳播真理、道義、思想或文化的使命。
華夏文字博物館基本陳列以世界文字為背景,以漢字為主乾,以少數民族文字為重要組成部分,薈萃曆代華夏文字樣本精華,講解華夏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曆程。
華夏民族一脈相承的漢字,漢字起源於史前華夏大地,其創製可追溯到母係氏族時期,即傳說中的三皇時代,距今約10,000年至5,500年。
這個時期的漢字屬於當時華夏文字的一種,具有象形與指事兩種類型的特點。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字逐漸發展成熟,到父係氏族時期(五帝時期),距今約5,500年至4,000年,漢字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形式和體係。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到小篆、隸書、楷書,經曆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每個階段的漢字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文化特色。
漢字的起源,字法自然
漢字的起源在華夏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古代神話傳說即倉頡造字,另一種是關於文字起源的科學描述。倉頡看到鳥、獸的蹄印各不相同,受到啟發創造出許多象形文字流傳人間。
甲骨紀事,甲骨上的文字
出土於中州舞陽賈湖遺址的一片龜腹甲,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曆史。在上麵發現了一個看上去像現代記數符號“八”的刻畫符號,屬裴李崗文化早期的刻畫符號。這是目前華夏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刻畫符號之一,有的學者認為它與漢字起源有一定聯係。
漢字的多種多樣的載體,物以載文。
作冊兄鼎,中州安陽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徑157厘米,腹徑16厘米。銘文為“作冊兄”三個字。在當時“作冊”多為史官;第二個銘文“冊”字像用繩子穿起的竹簡,指編冊立著;最後一個字“兄”是史官的名字。這件銅器的造型非常奇特,從整體看如三個象首相連,鼎足如同象鼻。上下以連珠紋裝飾,腹部刻畫著三組獸麵紋。
壺多為盛酒或盛水器,流行於商至漢代。華夏現存西周青銅壺成對出現的極為罕見,賈伯壺不僅成對,而且器型完整,整體線條流暢優美,紋飾華麗,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銅器之一。在壺蓋口上鑄有8行33字,證實了賈國的國君是《左傳》中所記載的“賈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書同文,文字的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紛繁複雜,形成了齊、燕、晉、楚、秦五大文字體係。除了秦係文字較多地繼承了商周文字的特點外,其他四種體係的文字都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所以統一文字勢在必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朝。他命令李斯、趙高和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簡化以後的“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行全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漢字字體的演變,從隸到楷
兩漢四百餘年間,書體由籀篆變為隸書,由隸書變為章草、楷書、行書。至漢末,華夏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漢魏時期漢字字體的不斷變化,為華夏漢字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開辟了道路,漢代是簡帛使用的鼎盛時代,這個時期的簡帛發現不僅地域廣闊,數量巨大,而且內容豐富,字體多樣,充分反映了隸書已從秦隸中規範出自己的構型規律,形成了成熟的隸書風範,同時也反映了漢字從隸書到楷書的演變過程。
說文解字,說字傳義
漢字研究始於許慎。許慎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他自幼喜好書法,尤其善於小篆,在習字之餘,對古字的由來產生極大興趣。於是潛心研究古字,終於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成為華夏第一部係統研究和解釋古代漢字的重要著作。
多民族的文字,拾文遺彩
華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種類最豐富的國家,從遠古到19世紀末,華夏大地上出現過近40種少數民族文字。根據華夏少數民族文字創製時間、使用範圍和改進發展情況,大致可分為古代民族文字、傳統民族文字、新創與改進民族文字等類彆。
承古傳今
古代民族文字是指華夏古代曆史上創造或從域外傳入的民族文字。這些文字曾用於特定的曆史時期,在曆史上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後因使用這些文字的民族群體分化融合或語言轉用等而停止使用並逐漸消失。
101novel.com世紀50年代以後,政府幫助創製和改進了部分少數民族文字。這些民族文字共有17種,包括新創的壯文、布依文、羌文等。解放以後,遵照中央政府關於幫助無文字的民族創立文字的指示,語言學家和壯族民族語言工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之後,於1957年由國務院批準為正式文字。
印刷術起源
印刷術是華夏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經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發展階段。它的發明,使手工抄寫變為機械複製,開啟了書籍複製的新方式,降低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成本,對華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漢字作為華夏民族的文字符號,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