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生存建立在農業基礎之上,而農業又受限於土地資源,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各種人均資源極為有限。
想要支撐起現在14億人口高質量水平,甚至將來還有更多的人口,必須要從解決農業資源不足開始。
而傳統農業顯然無法承擔這樣的任務,至少無法讓這麼多人口全部放開了吃。
更何況農業不一定都是種吃的,還要種植用於工業的原料,而我們正在推進的工業新生產力,又需要大量的農業原料。
顯然依靠傳統農業模式,會嚴重限製我們在有關原料上的獲取能力。
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先進的工業技術,將農業從對土地的依賴中解脫出來,變成一座座更加集約高效的工廠。
到時候糧食、食用油、食糖、棉花等等,都可以利用工業科技手段,從工廠不斷被生產出來。
這就是我所說的工業化農業。”
雖然楊乾解釋的依然比較籠統,但也讓人理解了他的想法,隻是這能做到嗎?
農業說到底就是從土地裡吸取養分,從太陽光中獲取能量,兩者結合利用植物特性合成需要的產品。
所以光有技術還不行,還要有足夠的能源支持。
顯然目前的化石能源是無法支撐起龐大的工業化農業,更何況化石能源這麼貴,生產出來的工業化農產品也沒有多少競爭力。
所以大量且廉價的能源,才是邁進工業化農業的關鍵。
其次就是大量的礦產資源,傳統農業依靠植物對土壤中稀薄的元素富集特性,能夠輕鬆做到。
一旦進入工業化農業階段,就需要大量的富礦資源支撐,而全球具備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極為有限。
支撐工業發展就已經很不錯了,還要支撐工業化農業,怎麼聽都不現實。
最後的結果隻會造成礦產資源價格飆漲,工業化農業成本高升,同樣不具有市場競爭力。
這兩道坎邁不過去,再先進的工業技術依然不具有競爭力。
徐昊和葉瑤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目前不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除非這兩大難題都解決了。
青薇倒是沒有質疑,而是幫楊乾解釋道“我們生物實驗室正在研究一項生物海水淡化滲透膜。
不僅可以將海水變成淡水,而且還能收集海水中的礦物質元素,收集率超過9999,而且非常廉價,具備廣泛的應用前景。
到時候不僅是工業化農業,就是工業需要的礦產元素,都可以從海洋中獲得。”
青薇還有一些類似的項目沒有說,那就是海洋礦產元素富集生物研究,通過在海洋種植這種生物,可以獲得大量的特定礦產元素。
這同樣是利用生物的元素富集特性。
不過在海洋種植風險比較高,很容易受到風暴等因素的影響,收割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這種方案並不是首選,但不耽誤研究。
至於楊乾設想的太空采礦,距離還太遠了。
“那能源呢?”葉瑤瑤問道。
按理說她不應該問這個問題,因為天璣實業公司旗下的實驗室,就在研究可控核聚變,而且還是第二代技術。
隻是實驗室很多項目就算是對她也是處於保密狀態,所以才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