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是門學問,靜心看出問題的支點,是心中琢磨的關鍵。
我是一家之長,崇尚當家女人的風範,小事兒可以糊塗,但心不會糊塗。
我從不過問孩子,你奶奶對你說啥?我知道兩難的滋味。
婆婆會說閒話,說我媽媽把持著他們家的孩子,不讓孩子去!
說我媽媽在看著養著,也是姓他家的姓的孩子。
其實不是我不讓去,是孩子本身選擇不去。不知道去了經曆啥?
每次為了哄著孩子去,不是答應額外的漢堡包,就是答應去肯德基。
但我從不明說,你對孩子好不好?孩子心裡明白……任何生命都會懂善意。
孩子不想回去。
孩子會說話,很早就語出驚人。一歲多的點兒的,她就會看出大人之間的戰爭。
會用催人淚下的語言告訴我——媽媽,爸爸常惹你生氣,我怕你生氣,不要我!
把我放在公園裡,我不認識回家的路。
兩歲時,奶奶尖刻的語言,明確告訴孩子:這是姐姐的,那是姐姐的,不許動。
為此製造矛盾,我和他爸爸的戰爭升級。
三歲多點兒去奶奶家,正好趕上奶奶給姐姐洗澡,孩子要大便,在小桶裡方便,然後送去被占著廁所,她奶奶完倒完尿桶,把桶扔了出來,摔給一句話,就是讓你媽媽刷。
我看著滾在地上的尿桶,沒有說話,等他們出來,我去洗乾淨,孩子瞪著眼看著。
不到五歲,一次在奶奶家,婆婆隨意一句話,你把打火機碰掉地上了——撿起來。
沒說一句話的孩子爹,低頭撿起來。
孩子聲音不高不低,不緊不慢的說——撿起打火機沒事,你不能冤枉我爸爸!
婆婆生氣的說——我兒子,想咋說就咋說!
孩子依舊是那口氣,我爸爸!你不能隨便冤枉他!
婆婆氣呼呼的走出屋。
我沒說話,他也沒說話。
婆婆他們一直念叨,我媽媽霸著孩子。我讓孩子離開家,算是單獨的去奶奶家住一個星期。
我隻是在孩子去的時候,囑咐了囑咐孩子——多喝水,想吃啥乾啥,直接對你爺爺奶奶說。
我會利用中午休息的時候去看她,可是晚上下班兒我會回家,你爸爸下班兒了會過來這裡,並且在那裡睡覺。
一個星期很快過去了,無論是孩子爹還是婆婆,他們沒有在為誰看孩子甩閒話。
孩子也沒有念叨那一個星期開心與否?隻是當我接她回家的時候,婆婆客氣的說,再住些日子吧?我還沒有開口,孩子就拉著長調說——回家了,回家了。
婆婆接著說,不願意回去,就再住些日子,孩子依舊長調說——回自己家呀!
隨著孩子上學,去的次數,每年的次數再減少,偶爾的去看看,彼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客氣的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