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遇安一行人快馬加鞭,五日之內就返回了建業。
陸幼薇見孟遇安這麼快便回來了,覺得無比驚訝“這才去了二十多天,就算一來一回也不至於這麼快吧?”
顧修之道“陸姑娘還不知道,襄陽人人都想殺遇安,就連那位賀將軍這次都翻臉了。”
陸幼薇聽了顧修之的話,更加疑惑難解,孟遇安隻得把這次全程發生的事對她全盤托出。
“他還是老樣子,與從前做太子時一般無二。”陸幼薇對李允琛很是不屑。
孟遇安從容道“我的家鄉有句話,叫‘打鐵還需自身硬’。想和荊州對抗,就要把揚州先變得比它更強。真到了這一天,即使兵不血刃,也一樣能萬民歸心。”
這次回來後,孟遇安更把重心放在了民生上。
經過半年多的重建,建業的民生經濟已恢複了七八成。但孟遇安並不滿足於此,她一直在思考,能否把自己在現代所知的一些經驗應用在這裡。
諸項事宜的重中之重,便是糧食問題。
民以食為天,保障糧食安全曆來是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
更不用說現在正處於兵戈擾攘的亂世,一口糧就能換人一條命。
昔周瑜率眾路過魯肅的住處,請求其資助軍糧,魯肅指囷相贈,乃有二人後續成為生死之交。
有了糧,百姓才能安居;有了糧,士兵才願效命。
孟遇安做陸家義女時,曾隨賀夫人視察田莊,也曾親身下田參與過秋收,更在做侍中時明察暗訪過廬江顧氏的農業生產。
有了這些經驗打底,孟遇安即便仍遠遠夠不上什麼農學大家,但至少對耕種有了些粗淺的認識,不至於在製定方針時鬨出外行領導內行的笑話。
以大祁目前的生產力,一漢畝稻田能有八九斛收成,若是超過了十斛,那就是難得的豐收年了。
這十斛換算成現代的單位,也不過百餘公斤的畝產,不足現代畝產的兩成,這土地利用效率還是過低了些。
孟遇安看著江南泱泱稻田,總是不由自主地會想起雜交水稻來。
提前一千六七百年研究出來雜交水稻當然不現實,但如果能把這個思路代入到農業中,未嘗不是一種有益的途徑。
雜交優勢這一概念的提出要到近代了,不過可以先在這裡淺嘗輒止一下。
孟遇安想到了一個人,或許是個突破口。
當年孟遇安在陸家田莊被王大娘欺侮,還是靠阿香的父親,那個老佃農,為孟遇安送出求救信,才讓她及時脫困。
當時是他教了孟遇安如何割稻穀,據王大娘所說,他是個有幾十年經驗的農業老手了。
孟遇安托陸幼薇幫忙,很是費了些工夫,終於在陸家的佃農中找到了他。
再次見到孟遇安,這位老佃農也是萬分感慨
“姑娘果真有出息,才年光景,就做上了這麼大的官。”
孟遇安道“這幾年俗事纏身,疏忽了你。我好像都還不知道你姓什麼叫什麼呢。”
老佃農謙卑答道“莊稼人沒取過正經名字,小名兒難聽,不敢汙了將軍的耳朵。但我姓張,將軍隨便怎麼喊我都行。”
孟遇安沉吟片刻,道“你是阿香的父親,也可算是我的伯父,那我就叫你張大伯吧。”
“小人不敢當。”
老佃農嚇得馬上就要跪下,被孟遇安扶住了
“張大伯不用客氣,我隻是受命治理揚州,又不是這裡的土皇帝,用不著動不動就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