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劉邦經曆了白登之恥後,立刻從平城撤軍,並留下了劉仲(劉喜)和樊噲守衛代郡。
劉邦封劉仲為代王,樊噲則作為將領輔佐劉仲。
樊噲勇猛無比,是一員猛將;而劉仲既沒有能力也缺乏勇氣,隻知道逃跑,是一個十足的草包。
到了十二月,匈奴的大軍再次席卷而來,一舉攻占了代郡。
匈奴軍隊到達時,劉仲竟然不敢請求援兵,而是私自拋棄城池,直接逃回洛陽。
代郡之戰,還未交戰就已經失敗,實在令人羞愧。劉邦因此貶劉仲為邰陽侯,改封自己寵愛的兒子劉如意為代王。
劉如意的母親戚姬深得劉邦寵愛,而且劉如意長得像劉邦,所以劉邦一直想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這次封劉如意為代王,正是劉邦為了逐漸提高他的地位,最終實現改立太子的目的。
劉邦自平城班師回朝後,心情無比的沮喪和鬱悶。
當他路過趙王張敖的封地時,心中的怒火更是難以抑製,對著張敖就是一頓狗血噴頭般的痛罵。
張敖可是劉邦的親女婿啊!
儘管如此,劉邦卻似乎對這個女婿充滿了厭惡與反感,每次見到張敖都會毫不留情地辱罵他,仿佛張敖是他的前世冤家一般。
而這一切,讓張敖的部屬們感到十分尷尬,他們雖然看不下去,卻也不敢多說什麼。
畢竟,劉邦是皇帝,誰敢輕易得罪呢?
張敖本人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麵對這樣的嶽父,他也隻能自認倒黴。
這次劉邦的大罵讓張敖無地自容,甚至連頭都抬不起來。
張敖是張耳的兒子,他的父親留下了一群勇猛剽悍、忠心耿耿的部將。
這些部將看到主人受到如此奇恥大辱,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於是開始謀劃如何報複劉邦。
然而,此時的劉邦正忙著絞殺韓王信的餘孽,根本沒有把張敖部下的事情放在心上。但正是這種主不言,臣憤怒的情況,差點要了劉邦的性命。
劉邦班師回朝之後,忙於追殺韓王信的舊部殘餘勢力,根本沒有心思去理會匈奴。
經過一番激戰,終於將韓王信的殘部全部消滅。
劉邦心情舒暢地回到了洛陽,這裡依舊繁華熱鬨、人聲鼎沸。
然而,儘管洛陽是天下最富庶之地,劉邦卻依然無法擺脫匈奴帶來的陰影和恥辱感。
而此時,代郡也傳來消息,劉仲在那裡守不住城池,最後棄城逃跑。
這讓劉邦非常不滿,他對這個弟弟的無能感到憤怒不已。
於是,劉邦決定廢除劉仲的王位,並封他為合陽侯。
一天,劉邦召見婁敬,詢問他對於匈奴問題的看法。
劉邦心中懊悔不已,如果當初聽了婁敬的建議,就不會有白登山被困的恥辱。
如今,他決心聽取婁敬的意見,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匈奴問題的辦法。
婁敬很想說出來,但他有些害怕;劉邦追問了好幾遍。
婁敬才小心翼翼、結結巴巴地說道“如今,天下初定,生產尚未恢複,士兵和將領都因戰爭而疲憊不堪,再也無法承受武力的衝擊了。
那個叫冒頓的家夥,不僅殺害父親、君主,還賣弄武力,自封為王,甚至娶了自己的繼母們為妻妾,簡直就是個無恥之徒!
對於這樣的人,仁義道德根本就無法打動他。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長遠的計劃,讓匈奴的子孫後代都能成為我們大漢子孫的臣民。不過,這個方法可能會讓陛下不太願意接受……”
“若是這個方法確實可行,朕豈會不答應?快告訴我,到底該如何去做?”劉邦向來果敢堅毅,敢於嘗試一切事情,這句話果然不假。
“隻要皇上能夠讓嫡長公主下嫁匈奴單於,贈送豐厚大禮,匈奴這等蠻族必然仰慕我漢室威儀,使長公主為閼氏。
長公主為閼氏,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太子。單於死後,太子就繼承單於之位。
再說,匈奴之地蠻荒得緊,他們一定貪戀我們送去的禮物,舍不得拒絕。
皇上每年送他們一點點禮物,讓巧舌之士從中遊說,匈奴人蠢笨得緊,一聽就信。
當此情境,如果冒頓還活,他是你的女婿;如果冒頓死,你的外孫是單於。難道你聽說過外孫與外公分庭抗禮的事嗎?
所以,這個策略是可行的。不過,皇上也需要注意到匈奴人的貪婪和野心,如果他們不滿足於現有的禮物,可能會繼續侵擾邊境地區。
因此,除了和親之外,還需要加強邊防建設,提高軍事力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
此外,對於匈奴內部的政治局勢也要保持關注,及時掌握動態,以便做出相應的決策。
總之,和親之計雖然有效,但並非萬能,皇上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製定出全麵的政策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好,此計甚妙!如此一來,吾大漢便無需擔憂了!”項羽緊追不舍,劉邦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甚至連長子劉盈都可以舍棄不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如今,他又將自己的女兒拋棄,這對劉邦來說,似乎算不了什麼。
“隻可惜我僅有這麼一個女兒啊!若是能再多一個女兒,就能夠與牧家聯姻了。畢竟,眼下天下初定,一片荒涼破敗,若能獲得牧家的支持,天下必將迎來長久的發展安定。”
婁敬提出和親之策,其實就是想讓匈奴成為大漢的女婿之國,從而避免兩國之間的衝突和戰爭。
這樣一來,女婿不會為難嶽父,外孫也不會難為外公,外甥更不會難為舅舅。
而對於大漢來說,則可以爭取時間,發展國力,增強實力。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漢匈雙方平等的前提下,如果匈奴人能夠遵守和約,那麼大漢就能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有利於國家的繁榮富強。
但是,如果匈奴人背信棄義,那麼大漢就必須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
因此,婁敬的和親策略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其根本大計還是要靠漢室的後世子孫來實現。
婁敬的提議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這個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劉邦需要找到一位合適的女子去和親。本來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魯元公主,因為她是劉邦唯一的女兒,而且已經成年,可以出嫁。
但問題在於,魯元公主早就嫁給了趙王張敖,所以無法再與匈奴聯姻。
其次,即使劉邦找到了其他合適的女子作為和親對象,也不能保證匈奴會就此罷手。
畢竟,匈奴人的貪婪和野心是無窮無儘的,他們可能會不斷地要求更多的財物和領土,甚至可能會發動侵略戰爭。
最後,即使匈奴人真的遵守了和約,也不能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反悔。
一旦匈奴內部發生政變或其他變故,新上台的領袖可能會撕毀和約,再次挑起戰端。
因此,婁敬的和親策略雖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匈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魯元公主身為長公主,地位尊崇無比。但她已為人婦多年,所嫁之人正是張敖。
對於劉邦來說,張敖一直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劉邦從來沒有給過張敖好臉色看,每次見到張敖都會破口大罵,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張敖對此隻能忍氣吞聲,不敢有絲毫反抗。
現在,劉邦終於找到了機會,可以借和親之名除掉張敖。
麵對如此良機,張敖隻能自認倒黴,順從劉邦的意願。
劉邦決定要將自己和呂後所生的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時,便去後宮與呂後商議此事。
當劉邦說出這件事時,呂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又氣又急,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她一邊哭泣一邊對劉邦說道“我隻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你怎麼忍心要把我們的女兒遠嫁匈奴?那可是蠻夷之地啊!”
劉邦則不以為然地回應道“身為帝王家的子女,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現在國家需要她,她就應該挺身而出,做出犧牲。”
但呂雉卻並不認同這個觀點,她認為這並不是所謂的責任,而是一種拋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