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院。
一眾老餮看著屏幕當中司馬遷麵前的那一篇賦文,集體怔怔的出神。
好半晌,才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開口道
“這是《悲士不遇賦》吧,據史冊記載,應是太史公晚年所作。”
一旁的黃有為卻皺眉開口道
“雖然這一篇《悲士不遇賦》一直都被我們拿來與董仲舒的《士不遇賦》相提並論,但根據我長安博物館目前所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此賦出現的時間卻一直沒有明證,其最早可追溯的評價,也是自初唐開始。”
“一開始我們還以為是因為唐朝的時代背景,才造就了這篇賦的盛行。”
“但眼下看來卻好似又多了一重說不清的原因。”
蕭致遠這時也眉頭緊鎖的道
“不錯,我們說這是太史公晚年所作,也隻是從這篇賦的思想和藝術風格進行的推測,但那是的太史公正忙於撰修《史記》,早已看破一切,斷不會有如此感慨。”
“又有言論說這篇賦他對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經驗所作的概括和總結,但此刻再細細品來,卻透著一股子對命運不公的豁達心境。”
“是真正的對時代的感慨之作,且與太史公本身的履曆不符,這裡麵的疑點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林凡還真會給我們出難題啊。”
和史學院的一眾老餮不同。
屏幕前的觀眾看到這篇賦後的反應卻是空前的強烈
“書藏古今的編劇真的是太有心了!這篇賦用在這裡真的是太貼切了啊!”
“可不是嗎,初唐四傑除此時待製弘文館的楊炯之外,另外的三人全都是懷才不遇,但用司馬遷的這篇《悲士不遇賦》來回應,卻是對他們最好的褒獎和勉勵。”
“是啊,懷才不遇,想要報效國家,卻苦於沒有向上的渠道,真的是人生一大悲哀。”
“楊炯後來也沒有逃脫好嗎,他後來醒悟過來想要往上的時候,才發現這景升一途是多麼的難,一身才學隻能做個小吏,那種痛苦可不好受。”
“不好意思,打斷一下,這篇《悲士不遇賦》很有名嗎?而且這個悲不是一種很消極的情感嗎?”
“是啊,我也沒看懂,我隻看到一開篇的‘悲夫’這兩個字,就感覺一股有一種困苦鬱結在了胸口,讓人好不難受。”
“這你們就不懂了吧,此賦雖然才一百八十餘字,但表達的思想很明確,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一是歎士生之不辰,二是應不甘於沒世無聞。”
“那是你們沒有看過賞析,我現在看書藏古今都會一邊打開古詩詞網看看賞析,不得不說,看過賞析之後,這篇賦所包含的情感真的是震撼到我了,我才真正明白為啥初唐四傑全都會是這副反應。”
“這篇賦的語言簡勁鏗鏘,字字珠璣,立意極為深刻,可是咱華夏賦體文章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是的,這篇賦真的是反映了由古至今,所有文人誌士的普遍際遇和情緒,咱們華夏從來都不缺一心報國的人,反而缺的是國家對人才的挖掘和重用。”
“另外,這篇賦和司馬遷的另外一篇《報任安書》其實是一脈相通的,它真正想要表現的,其實是司馬遷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而堅韌不拔的精神境界,同時,他也對窮達易惑、美惡難分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控訴和批判。”
“我還是有點不理解,司馬遷為啥要突然寫這麼一篇文章與初唐四傑共勉啊?”
“還能是咋的?這是看懂了初唐四傑的詩詞啊,雖然他們掩飾的很好,但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那抹哀愁,怎麼能逃過咱們史聖的眼睛。”
“那必須的啊,他可是捧著楚辭長大的人啊,寄情這種手法,早就研究得透透的了!”
“這節目真的是細節控啊,之前看似是無關緊要的畫麵,隻要稍加細想就能產生關聯,真的是太用心了!”
“我拷‵o′),那照你們這麼說,這篇賦妥妥的就是寫在了初唐四傑的心口上啊!”
“可不是麼,怪說不得王勃他們三個要對司馬遷行禮道謝了。”
“也就是楊炯還在那發呆,這躺平青年這會兒我估計是被震得夠嗆。”
“那肯定啊,對於他這種安於現狀的人來說,那些一直在拚命進取和掙紮的人,簡直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我還以為司馬遷在這個環節裡麵就隻準備當個陪襯和裁判了,沒想到他最後居然出手了。”
“驚!一介裁判親自下場!”
“初唐四傑為何目瞪口呆?!”
“一代史聖竟當街毆打小朋友!”
“哈哈哈,確實是有點犯規了,此賦一出,直接就把所有人都給鎮住了!”
與此同時。
屏幕當中的林凡這會兒也正在為司馬遷的這一篇賦感到震撼。
書藏古今的粉絲的其中一份秘辛,就是關於這篇賦並非是司馬遷晚年所作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