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遠並不知道,他收下崔澈為徒,也讓他達成了一門三反賊的成就。
楊玄感、崔澈、李密三人先後就讀的渭水書院,也被後人戲稱為反賊孵化基地,仿佛徐文遠教授的不是儒家經典,而是造反心得。
受了好大冤枉的徐文遠此時還被蒙在鼓裡,但也不知道是誰,將當日之事四處宣揚,謂之為徐門立雪,被傳為佳話,不隻是崔澈得以在長安初步揚名,也讓徐文遠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首先排除崔澈,肯定不是他乾的。
澈哥兒心眼乾淨得就像雪花似的,他的赤子之心,不摻半點雜質,絕不會一邊自編自演,一邊指使張武等人在長安城裡閒逛,在茶攤、酒樓等地,與人不經意的提起博陵崔家子,徐門立雪的故事。
在書院的日子並不枯燥、乏味,徐文遠講學,最厭煩照本宣科,而是多立新義,先儒異論,皆定其是非,然後詰駁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這生動活潑的課堂,聽者無不忘倦。
對於崔澈來說,光是能隨徐文遠這位名師學習,就值得他冒雪演出一場好戲。
沉心學習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崔澈十月十七拜入徐文遠門下,隨他精研《左傳》,不知不覺間,就來到了十月二十八,先生放了眾人三天假期,回城省親。
徐文遠才出門,楊玄感便拉拽著竇威湊到了崔澈身前。
“阿澈,我聽說了一個好去處,今日便帶你去玩耍。”
有人的地方,就有小團體,渭水書院並不隻有楊玄感等士族子弟,也有不少貧寒學子,隻是大家都是來求學的,故而也沒有發生過矛盾、衝突。
當然,士族出身,也分三六九等,崔澈以博陵崔氏的出身,又有徐門立雪得以揚名,很快便被楊玄感、竇威接納。
楊玄感出身於弘農楊氏,楊氏在北魏末年險些被爾朱氏滅族,故而郡望大不如前,擠不進五姓七族之列,但其父楊素得天子看重,在滅齊之戰中立下功勳,得授上開府,改封安成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如今正隨王軌等人與南陳爭奪淮北之地。
至於竇威,如今要稱他為紇豆陵威,是東漢大鴻臚竇章之後,其父竇熾拜上柱國,為鄧國公。
竇熾育有七子,如今十三歲的竇威便是其中最幼之人,當然,相比較十一歲的楊玄感、十二歲的裴秀、以及六歲的崔澈,竇威算是小團體中年紀最大之人。
崔澈與竇威、楊玄感二人稱得上是雙向奔赴。
士族子弟求學,自然不是隻為了讀書,崔澈雖說孤苦伶仃,但出身顯赫,竇威、楊玄感又見他小小年紀,立雪求學,有異於常人之處,便也有意與崔澈相交。
而崔澈本就是奔著楊玄感、竇威來的,三人因同窗之情,很快便結下友誼,順帶著裴秀也融入了這個小圈子。
原本崔澈是打算早些回去看看妙容、趙文他們,但聽楊玄感說有個好去處,又看裴秀意動的模樣,尋思楊玄感、竇威作為本地人,找的地方應該不會讓自己失望,便也答應下來。
四人結伴走出書院,楊玄感與竇威都不許奴仆隨行,崔澈見狀,與裴秀也打發走了前來迎接的張武等人,讓他們先行回府。
張武知道自家小郎君年紀雖小,卻有宿慧,再說是回長安找地方玩耍,不是荒郊野外,又有裴秀等人作陪,便也放心離去。
四人回到長安城,一路走街串巷,崔澈裴秀跟在二人身後,兜兜轉轉,居然來到一條煙花巷子。
“這”
崔澈止步不前,看著楊玄感、竇威二人,滿臉疑惑,我才六歲呀,你們就帶我來這地方,是不是早了幾年。
“彆愣著了,快進來。”
竇威當先走進其中一間,站在門內催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