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為民解惑
周三郎原是曆城縣百姓,因黃河決堤,被衝毀了家園,不得已隻能往縣城覓食。
起初官府施粥,大鐵鍋裡飄了幾片樹葉,放了少許的米,幾乎就是一鍋清水,彆說填飽肚子,就連塞牙縫都不夠。
周三郎到現在還記得前任縣令當眾抹淚,說府庫空虛,實在沒了餘糧,說他對不住曆城百姓。
眾人見他情真意切,便也信了,沒有去鬨。
期間不斷有人因為饑餓倒下,沒有再站起來,最終淪為他人肚中的充饑之物。
人相食三個字,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
周三郎至今還記得那一天,是去年的深秋,如今的青州總管,當時的慰撫大使崔澈帶了數千騎兵來到曆城,從那名抹淚哭訴府庫空虛的縣令家中搜出粟米近千石。
前任縣令及其爪牙被當眾砍頭的當天,憤怒的曆城百姓求其屍首,分食其肉。
有了崔使君,眾人終於能喝上濃粥,也再沒有人餓死。
崔使君來時,帶來了三百萬石粟米,走時兩袖清風,隻帶走了燕榮,為青州百姓除一巨害。
試問四州百姓,誰又不對他感恩戴德。
周三郎至今都記得,崔使君回京之時,曆城百姓夾道哭送的場景。
隻是當時怎麼也想不到,這位青天大老爺居然還會回到青州任職。
‘我定要向崔總管告發曆城縣令強征丁壯之事!’
周三郎暗下決心道。
朝廷推行均田製,人人有田分,說是招募,誰又真的願意放了田地不要,來做這勞什子的鹽工。
不獨是曆城縣,其餘各縣都是同樣的情況,流民之中的丁壯被州縣強征,發來了東陽城。
東陽城外,人頭濟濟,都是活人,不是崔澈當初砍下的頭顱。
一萬三千名招募來的鹽工在臨時搭設的高台下,等候崔澈來為他們做主,這些人幾乎都是非自願,被強征而來。
在萬眾期待中,十五歲的青州總管崔澈登上了高台。
登台演說也不是第一次了,崔澈全然沒有怯場之意,他注視著台下歡呼雷動的上萬鹽工,清了清嗓子,露出燦爛的笑容,衝眾人親切喊道
“讓大家久等了,諸位彆來無恙!”
親隨們將崔澈的問候傳揚開來,台下鹽工們聞言驚愕不已。
青州總管在向我們問候致意?平時就連縣令都不拿正眼去瞧他們這群泥腿子,這可是青州總管呀!當今聖人的駙馬,出身博陵崔氏,這樣的人物居然與他們親切問候。
短暫的沉寂過後,是更加熱烈的歡呼。
“今日將諸位召來,是聖人命崔某組織民眾開墾灘田,曬製海鹽,崔某獨力難支,故需仰仗諸位。”
崔澈話音剛落,就見人群中有人在喊道
“若無崔總管賑濟,我趙七一家五口早就沒了性命,崔總管待我恩重如山,莫說是開田曬鹽,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趙七絕也不皺一下眉頭。”
定睛一看,那趙七正是崔澈的親隨,兒時書童趙文。
“沒錯!趙家哥兒說得好!我王五雖然沒讀過書,但也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若不思回報,與禽獸何異!”
崔澈麾下又一名親隨擠在人群中高聲附和道。
漸漸地高喊著要報恩的人越來越多,連周三郎也忘了初衷,嚷嚷著要隨崔澈開田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