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選送貢士
薊縣,古為薊國,為幽州州治所在。
開皇七年(587年)三月二十日,早早接到通知的李綱、劉方領了總管府、刺史府以及薊縣縣衙大小官吏,儘數在城外迎接新到任的幽州總管。
時值午後,暖陽高懸,由於薊縣地理位置偏北,即使是春夏之交,也沒有一絲酷熱之意。
就在眾人焦急等待的時候,三千騎卒率先開道而來。
他們著甲執仗,在太陽底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隨風飄揚的崔字旗,更是鮮豔如血。
哪怕明知道這是新任總管麾下親騎,但見他們直向自己奔湧而來,離得近了,仍未緩速,還是有許多官吏駭得麵色慘白。
隨著張武一聲令下,三千騎卒分為兩股,各往左右,饒過了場中的一眾官吏。
但騎卒掠過,帶起的疾風還是吹亂了官吏們的衣冠,飛揚的塵土更是讓他們狼狽不堪。
李綱與劉方對視一眼,二人都清楚這是崔澈要給幽州官吏來個下馬威。
漫天塵埃中,崔澈的車駕緩緩駛來。
當馬車停靠在眾人身前,塵埃已經全部落下,崔澈掀開門簾,麵容不見喜怒。
他走下馬車,幽州官吏們儘皆躬身行禮,崔澈隻是淡淡道
“有勞諸位遠迎。”
這冷淡的態度與在青州時的親和截然不同。
《素書》雲:‘怒而無威者犯。’
崔澈憑借青州官吏的頭顱,以及扳倒燕榮這兩件事,為自己在當地士民心中立下威望,這才能為政以寬。
如今他在幽州威信未立,若是太過寬和,定會被人輕慢。
或許放縱官吏,事後再翻臉嚴懲,也是一種立威的途經,但相較於此,崔澈更願意去借胡人的頭顱。
幽州地處邊陲,不同於青州,百姓擁護的是能夠保境安民的總管。
在李綱、劉方等人的引見下,崔澈一一同上前通名的官員們頷首,與定州官吏多數姓崔的情況相同,這群幽州本地官員們也大多冠以盧姓。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若不是近些年朝廷選士開始注重官員的才能,而非過往九品中正製一般隻看門第,恐怕這幽州重要官職,得是清一色的姓盧。
由於隋朝不設中正,延續三百多年的九品中正製已然被廢棄。
取而代之的,是今年正月,楊堅下令各州刺史每年向朝廷舉薦三名士人,入京試舉,應考秀才,即為科舉製度。
如今北方共有211州,僅河北就被細分為五十二州,全國每年進京應試的貢士高達633人。
隻是九品中正製下,寒門好歹還能撈到個下品。
到了如今這科舉製,一個州每年也才三個名額,大批士人都得排著隊等候進京的機會,又哪有寒門學子摻和的份。
除非是才德出眾,名聲又為刺史所知,否則寒門中人怎麼可能拿得到當地刺史的推薦。
楊堅夫婦最是看重血統,連庶出的孫子都看不上眼,視如豬狗,又何況於民間寒門。
他廢除九品中正製的初衷並非是為了所謂公平,僅僅隻是為了改變士族無論賢愚,皆可出仕的現象,以才學在士族之中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