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西遼河畔
隋軍東進之時,五萬高句麗將士以及一萬靺鞨騎兵,號稱十萬,也在乙支文德的統禦下,馳援契丹五部。
這本來就是常規操作,不能你崔澈自己指八為十,就不許彆人虛張聲勢。
乙支並非高句麗的姓氏,卻與尉遲在中古漢語之中,讀音高度相似。
實際上,乙支文德就是出自鮮卑尉遲氏,又名尉遲文德。
他的先人因為中原戰亂,往高句麗避禍,就此定居。
兩年前的遼東大戰,乙支文德就在城中,甚至隋軍渡遼河的時候,他還參與了阻擊戰。
隋軍的勇銳,也給乙支文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若是能夠選擇,乙支文德寧願堅守城池,等著隋軍來啃硬骨頭,而絕不是為了救援契丹人,與崔澈在野外決戰。
隻是戰爭終究是要服務於政治,契丹人不願意內遷,就隻剩了出兵救援這一個辦法。
總不能寄希望於契丹單憑自己的力量,就能打退崔澈的東征大軍。
那都不是在小瞧崔澈,而是在侮辱東突厥沙缽略可汗、都藍可汗,西突厥阿波可汗、泥利可汗,以及西部突厥達頭可汗。
崔澈如今的威勢,很大一部分都是踩著這五位突厥可汗鑄就。
得知乙支文德率領大軍前來救援,五部契丹酋長無不振奮,他們此前擔心崔澈逐個擊破,早已經聚集在了悉萬丹部所在的西遼河以北。
西遼河是遼河最大的支流,由南源老哈河、北源西拉木倫河彙流而成,呈東西走向。
乙支文德沿遼河的另一條支流,發源於長白山係的東遼河西進,與契丹五部在後世的科爾沁草原會師。
與此同時,崔澈越過老哈河後,得知了契丹五部的去向,也迅速沿著西遼河東進。
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三月十六,隋軍抵達後世的通遼,與契丹、高句麗的大軍隔著西遼河對峙。
當天,乙支文德遣使前往南岸隋軍大營,試圖說服崔澈退軍。
“契丹襲擾遼西,固然有罪,但燕公奔襲契丹,掠得人畜無數,也是事實。
“將士們又有什麼罪過,要讓他們白白流血犧牲,不如就此罷兵,契丹五部必然感激燕公之仁德,不敢再犯。”
高句麗使者侃侃而談道。
崔澈並不驚訝於高句麗使者流利的漢話,自中原動亂以來,河北多有民眾逃亡高句麗,並不僅是乙支文德一家,如今來一個通曉漢話的使者,也沒什麼好驚奇的。
隻是高句麗使者的要求卻讓崔澈沉下臉來,他冷哼道
“此前我出兵,隻是為了解營州之難,行圍魏救趙之策耳。
“今日東征,卻是奉天子之令,討伐不臣,二者豈能混為一談!”
高句麗使者不見了從容
“乙支將軍領兵十萬東出,與契丹五部十萬大軍合兵,共計二十萬人,燕公難道就不怕玉石俱焚!”
高句麗出兵十萬,倒是有點可信度,可要說契丹五部能湊出十萬大軍,簡直是天方夜譚。
從依附於隋朝的大賀、吐六斤、匹黎爾三部的情況來看,契丹剩餘五部,有三部曾遭受劫掠,頂了天也就拚湊個七八萬人,戰鬥力還良莠不齊,至少是要遜色於突厥人。
清楚對方的虛實,崔澈嗤笑道